“后真相”:一种新的真理形态——兼与吴晓明、汪行福等教授商榷
本文选题:后真相 切入点:真理形态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7年06期
【摘要】:后真相议题本身虽发源于社会现实之中,但却在根本上触及当代哲学中有关"真理""现实""政治"等诸多理论问题。"后真相"已成为当代学者们为之忧心忡忡的一个"症候",重建新秩序成为治疗后真相的基本路径。我们对"后真相"的讨论不必过度悲观,后真相自身就是当代真理的表达方式,它不是有待克服、规训的情景,而是当代社会真理展现自身的唯一方式。正如我们对于后真相时代的客观性的分析一样,真理在当代正是依赖于诸多的悖谬而显现出来的。面对后真相时代,应持有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它自身的存在样态本身预设了一个全新的真理阐释方式已经到来。
[Abstract]:Although the post-truth issue itself originates from social reality, But it touches on many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such as "truth", "reality", "politics" and so on. "Post-truth" has become a symptom worri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and re-establishing a new order becomes the truth after treatment. We don't have to be overly pessimistic in our discussion of post-truth. Post-truth itself is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truth. It is not a situation to be overcome or disciplined, but the only way in which the truth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can show itself, just as we analyze objectivity in the post-truth era. Truth is revealed by many paradoxes in the present age. Facing the post-truth era, we should hold a mor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Its existence presupposes a new way of explaining truth.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0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行福;;“后真相”本质上是后共识[J];探索与争鸣;201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莹;;“后真相”:一种新的真理形态——兼与吴晓明、汪行福等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志军;;文化柏拉图主义[J];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04期
2 P.B.布朗;黄颂杰;;苏联对柏拉图主义的研究(综述)[J];哲学译丛;1980年02期
3 夏光;;德鲁兹的反柏拉图主义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B.黑尔,王路;反柏拉图主义的认识论论证[J];哲学译丛;1994年03期
5 苟东锋;;近代中国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以孔子正名思想研究为中心[J];武陵学刊;2012年03期
6 梁中和;;“柏拉图式的爱”的神哲学意义[J];宗教与哲学;2012年00期
7 徐戬;;灵魂的“密钥”——柏拉图的“口传”与“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11期
8 黄秦安;柏拉图主义数学真理的神学化及其解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侯永刚;一次颠倒柏拉图主义的尝试——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10 赵枫;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柏拉图向诗人宣战的文化象征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介厚;;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之论争[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曾怡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游弋于经典与阐释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罗联军;柏拉图主义深刻影响中世纪早期教父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熊哲宏;菲奇诺《柏拉图〈会饮〉的评论》与“柏拉图式的爱情”之由来[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成;科学诞生“源”与“流”的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少峰;柏拉图“洞喻”的意象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哲;古典与近代哲人对启蒙的不同态度[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65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