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玄之争的学术回响——胡适、梁启超墨学阐释的异同离合
本文选题:胡适 切入点:梁启超 出处:《齐鲁学刊》2017年01期
【摘要】:在清代学术理路和西潮冲击之下,墨子及墨学在清末民初引起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作为现代学术史上的典范性人物,胡适和梁启超对于墨学的偏爱和阐释可以说具有典范意义,其学术主张存在共同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二人都比较重视墨子的《墨辩》部分,以此来发明中国传统学术的"科学精神",但二人对于墨学的理解和阐释也存在根本性差异:一主"智",一重"爱"。以话语分析的视角看,现代性的科学话语和反省现代性的玄学话语构成了胡适和梁启超墨学知识生产的核心要素。可以说,"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对于文化现代化的思索呈现出多岐性,正是对于文化现代性的不同方案导致了胡适和梁启超以及不同学术群体对于传统阐释产生差异。因此,胡适和梁启超关于墨学研究的异同离合可视为近代中国一典型的学术史事件。
[Abstract]:Under the impact of academic theory and western tide in the Qing Dynasty, Mozi and Mohism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u Shi and Liang Qichao's preference for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hism can be said to be of exemplary significance, and their academic opinions are common and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Both of them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Mohism" part of Mozi. In order to invent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however,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hism: one master "wisdom" and the other "love". The scientif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and the metaphysical discourse of introspecting modernity constitut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Hu Shi and Liang Qichao Mohism. It is the different solutions to cultural modernity that lead to differences between Hu Shi and Liang Qichao, as well as different academic groups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 Shi and Liang Qichao on the study of Mohism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academic event in modern China.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B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桥;西方逻辑的引入与《墨子》研究新范式——关于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宁腾飞;;科玄之争的学术回响——胡适、梁启超墨学阐释的异同离合[J];齐鲁学刊;2017年01期
2 祁小雯;;墨经《小取》“一是而一非”语言表达的解构分析[J];求索;2011年10期
3 郭桥;;凭借新知以商量旧学——逻辑东渐对梁启超史学研究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杰文;墨学研究方法的近代化历程[J];文史哲;2001年06期
2 杨建平;试论墨学中绝的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3 解启扬;近代墨学研究简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孙中原;杨武金;;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年11期
5 孙中原;;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J];哲学研究;2006年01期
6 李绍昆;;两岸墨学的交流与合流[J];职大学报;2006年01期
7 巩曰国;;新见迭出 功力扎实——评郑杰文教授《中国墨学通史》[J];管子学刊;2006年04期
8 郝桂敏;;墨学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9 李仕春;;墨学的崭新解读——评《墨学与当代社会》[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10 王兴国;;墨学研究之回顾、反省与再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罗检秋;;近代墨学与西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陈克守;;墨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君恒;;墨学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契合[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马克锋;;传统墨学与现代社会主义[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5 李广星;;《墨守辞典》序[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仁明;卢凤鹏;;《墨守辞典》简介[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范思慧;墨学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包头日报;2011年
2 马庆洲;墨学研究史的拓荒之作[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张小兰;难以割舍的真情[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周秉高 杨武金;墨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1年
5 杨武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墨学的“批判武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宋志明;墨学中的经营之道[N];光明日报;2014年
7 记者 计亚男、李瑞英;第五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记者 段孝和;“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鲁山召开[N];平顶山日报;2008年
9 记者 刘先琴;学者研讨墨学与和谐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欧阳晓东;不断发现思维的新大陆[N];长沙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继学;墨学对晚清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2 庄庭兰;中日墨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儒墨之争的突破—乾嘉墨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刘泰东;墨学由显而绝之考辨[D];山东大学;2008年
3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4 粟佳;基于传播学视域—墨学的式微及其现代传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黎;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D];山西大学;2010年
6 王明增;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D];湖南大学;2010年
7 刘兴亮;毛泽东的墨学观[D];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伟虎;墨学命运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9 马吉芳;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焦守强;魏晋至宋元的墨学与道教[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70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