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体验主义哲学_体验哲学探源

发布时间:2016-11-11 13:01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探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体验哲学探源

马克思(1818-1883)进而指出,实践是人的一

是人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实种存在方式,

现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颠倒,将哲学确定为研究人

研究以实践为基点和中的现实存在及其客观基础,

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同时强调介的人和自然、

了人的现实性,使得哲学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教条,将其改造成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这样就在实践的

也改变了主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体自身的意义。

哲学家们认为,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中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是西方哲学从近代

马克思也是在这一反思中发走向现代的主要标志,

展出自己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

有某种程度上的内容哲学有基本相同的研究目标,

一致性。

EP提出的心智体验性原则认为:思想、知识、意

这是在明明白白地宣称:存在义来源于感知体验,

决定意识和意义。马克思早在1845年在《关于德

:“思想、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指出观念、意识的

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

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维、

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29-识30)

《“社会主义恩格斯(1820-1895)于1892年在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告为基础的

1965:343)列宁(1870-1924)于1908年在《唯物主

39)中指出:“思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1988:34,

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

引出存在的形式。……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

”是第二性的东西。毛泽东同志(1893-1976)于

1937年在《实践论》中严厉批判过唯理论的观点,他(1991:290)指出:“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

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就成了无源之水,

——这就是不住的东西了。……认识开始于经验—

”认识论的唯物论。他(1991:291)在文中也严厉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判了经验论,指出

——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理性阶段—

以为只有感性认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

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

‘经验论’史上的的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性认识,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同时指

L&J对这两种观点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不足,

的批判与毛泽东同志的批判大致相同。毛泽东同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志还指出

……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为直接经验。因此,

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

”EP,他就不是唯物论者。包括新现象学、内经验,

都强调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主观能部实在论等,

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指出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动性,

过程中这种主体性作用,将这种观点表述为“人化

。他(1979:126)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的自然界”

于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

”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的感觉

所及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人化的自然界对于每

思维、意义也就不可能一个人来说也是有差异的,

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固定性。

因此,心智的体验性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或者说,西方哲学研究又重新回到了对这一思想的再认识,并认为该理论对于解释语言形成和运用等现象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3.认知的无意识性

EP的第二项基本原则为“认知的无意识性”,L&J这里所说的“认知”是一种广义的解释,包括对五官感知的加工、记忆、注意、情感、思维、推理、

“认知”语言等,因此他们所说的对许多哲学家来说

“认知”,由于其所指范围的不同,从而也不被视作

就导致了对这一观点看法的差异。两位教授(1999:10)指出认知的无意识性主要指:“隐藏在认知能够意识到的层面之下,意识无法达到,运行速

”如我们习以为常的言语交际,度极快而无法捕捉。

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话语,倘若细细分析起来,也能解析出十几个程序:听到声波、解读句法、分析词

获得句义、关注对方的表情和身体姿态、作出推义、理、获取含意、调用记忆库信息、作出回应、选用适当词句、指挥口腔运动、发送话语……,但我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从来也没能意识到这些程序的存在,或者说,从来也没方法了解和控制这一心智加工过

倘若能知道这一内在过程,那么此人倒可能是程,

一个不正常的人了。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认识和认知是否具有意识性,,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如笛卡儿就认为“推

Searle(1995:128)也坚决否是有意识的,理—语言”

定认知的无意识性。拉康曾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论述了人类无意识的思维机制,乔姆斯基认为认知是

L&J接受了乔氏的这一观点,无意识的,并认为他

的观点对认知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思维的隐喻性

EP的第三条原则为“思维的隐喻性”,这可以

49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探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70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