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多重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参考:《理论视野》2017年02期
【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革命这一核心范畴展开。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革命作为核心主调虽未改变,其内在逻辑却在时间绵延中几次转换。早期卢卡奇、葛兰西等人触及微观日常是为了政治革命张目。二战后,东欧学者将日常生活由革命手段转化为革命目的,西欧学者则在日常生活被深度异化的情势下寻求革命的新可能性。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延展,德·塞托等人又力图重新发掘日常生活的革命潜能。而日常生活批评的开创者列斐伏尔几乎与20世纪所有流派都有交融呼应。因此,日常生活批判与革命在动态历史演变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复杂的张力关系。
[Abstract]:The criticism of the daily life of Marxism in the 20 th century revolved around the core category of revolu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nearly a century, the inner logic of revolution as the core tone has not changed, but its internal logic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in the course of time.Early Lukacs, Gramsci, and others touched on the micro-day-to-day for the political revolution.After World War II, Eastern European scholars transformed daily life from revolutionary means to revolutionary purposes, while Western European scholars sought new possibilities of rev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daily life was deeply alienated.With the extension of postmodernism, de Seto and others tried to rediscover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daily life.The founder of everyday life criticism, Lefeivoll, echoed almost every school in the 20 th century.Therefore, the criticism of daily life and revolution i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history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complex tension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5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郑忆石;;马克思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论重解——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陈祥勤;金瑶梅;;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的争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孟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青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世界社会主义[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大志;;朝向21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张峰;;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9 向楠;;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浅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10 郑青;;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评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翠香;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学明;我们该怎样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N];北京日报;2010年
3 张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乐强;原型学视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吉伟;重新发现经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被遮蔽的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乐强;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的批判特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沈宗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又一佳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祁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坛茹;异化与抵抗:西方马克思主义身体话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鲁绍臣;反思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5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海军;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郭海龙;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学说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博宇;西方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郑寅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我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红;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纪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7 孙q,
本文编号:1762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76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