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晚清革命派的群己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03:21

  本文选题:革命派 + 群体 ; 参考:《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从甲午战后到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传统的群己思想逐渐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救亡图存的感召下,以传统群己思想为基础,结合近代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并吸收维新派群己思想的优秀成分,创建了一套新的群己理论框架,用以处理新形势下国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在群体建设中,革命派力主合群,合“国家”之群、合“社会”之群、合“公德”之群。他们认为群体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国家之存亡关系国民之存亡。在个体建设中,革命派将关注点放在对“己”的塑造上,个体自由成为其衡量国民人格独立的重要标志。革命派主张通过唤醒国民的自立意识,培养国民在人权上的自觉性,包括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的自觉。在群己的整体建设中,革命派以道德培育、法制建设、教育普及、公共舆论为途径,构建了一个新的群己价值体系——合群利己。国家独立,人民游走在自由幸福的城邦之中,是晚清革命派对国家、国民未来的美好寄予。虽然辛亥革命后,革命派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客观上,晚清革命派的“群己”建构推动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主权意识的形成及中国“人”的近代化进程,其群己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依旧能产生重要的社会效应。
[Abstract]:From the Jiawu wa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ational crisis faced by China deepened further, and the traditional group thought was gradually unable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 revolutionaries, represented by Sun Zhongshan, were inspired by the idea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the dea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group self, combined with the enlightenment thought of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n the modern West, and absorbed the excellent elements of the thought of the reformist group. A new frame of group self theory is established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and state interes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the group construction, the revolutionaries advocate the group, the group of "country", the group of "society" and the group of "public morality". They believe that the group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al. In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revolutionar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self", and individual freedom become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personality. The revolutionaries advocated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human rights, including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consciousness of right and duty,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arousing the sense of independence of the people.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the revolutionaries set up a new value system of group self by the way of moral cultivatio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s wandering among the free and happy city-states were the great hopes of the revolutiona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r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lthough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revolutionary group's goal has not been fully realized. But obj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group" of revolutiona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oncept, the formation of sovereign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people", and its group thought could still produce important social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源;谢富礼;;永做革命派 当好接班人[J];山东文学;1964年09期

2 张代春;关于革命派与立宪派大论战两个问题的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吴宝晓;同盟会之成立与革命派对外策略的整合[J];历史档案;2004年02期

4 贾新奇;;辛亥时期革命派内部伦理思想的分歧——兼论其时传统道德的历史命运[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5 彭法;;百年前的旧事重提——辛亥时期革命派如何回答对革命的非难[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2期

6 李闻东;;对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王娇娇;;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结果浅析——立宪派给革命派的积极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年07期

8 费志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争及近代尚武思潮[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9 曹爱民;潘元金;;革命派与保皇派第一次有影响的论战考究[J];国际新闻界;2012年05期

10 马永华;刘晓莉;聂秀华;;浅析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同一性[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Z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侯宜杰;;革命派反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理论之评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张玉法;;二十世纪初年国人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之态度及其转变[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3 蔡少卿;;论辛亥革命与会党的关系[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若水;日本:“夫妇异姓”引发争议[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悦斌;清政府的改革与清王朝的覆亡[N];学习时报;2011年

3 秦晖;“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朱绍昌;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李文海;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赵立彬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走向世界与走向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文海 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人民日报;2001年

8 王全锋;话“号外”[N];中国商报;200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王也扬;重读梁启超《开明专制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中山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周兴j;惠州七女湖起义的特点与影响[N];团结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俊军;清末湖南立宪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兰慧;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易锐;辛亥时期革命派的条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先雷;民国初年革命派与立宪派、北洋集团制衡下的合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滔;原杀:清末革命派暗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丁以德;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演变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关系之探讨[D];新疆大学;2003年

7 周纯亚;清政府与清末话语权之争[D];宁波大学;2010年

8 张隆;辛亥革命中的会党与新军[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管路燕;《星洲晨报》与同盟会的革命宣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凤凤;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4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794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