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实存与本质关系的历史性倒转——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重点

发布时间:2018-04-26 10:40

  本文选题:马克思 + 实存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是缘于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所面临的思想困境,当马克思认识到自己所敬信的黑格尔关于理性国家观的本质与社会实存相矛盾时,他在研究国家的历史中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国家法进行了批驳。马克思在文本中把政治国家理念产生现实市民社会的不当关系倒转过来,在批驳中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中存在与本质关系的颠覆与创新,最终得出抽象的政治国家决定于市民社会的独创性观点,并指出只有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实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现实矛盾而使二者达到同一。这一颠覆性的认识变革是马克思观念形成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s due to the ideological dilemma that Marx faced when he worked in the newspaper Rhine. When Marx realiz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ature of Hegel's concept of rational state and the existence of society, he believed that the essence of Hegel's view of rational state was contradictory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ety.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he refuted the national law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text, Marx reversed the im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tate and the realistic civil society,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riticism realized the subvers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ence and essence in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bstract political st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originality of the civil socie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carrying out the "real democracy" which transcends bourgeois poli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c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tate be overcome and the two achieve the same. This subversive cognitive chang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towa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value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内访学研究资助项目
【分类号】:B025.1;B516.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正君;;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演进逻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邓宏炎;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雒季;;论实存与本质关系的历史性倒转——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重点[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王清涛;;从神圣到世俗到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勃兴——当代中国国家精神的艰难出场[J];东岳论丛;2017年05期

3 包红梅;;论“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术探索;2017年04期

4 朱叶;;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J];学理论;2017年04期

5 李院林;;社会、国家与政党:权力结构系统的基本要素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6 刘君英;;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J];才智;2017年02期

7 莫茜;郝通;;青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思想前提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8 李育添;;法律文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年29期

9 左丹丹;;马克思国家理论中国化研究文献综述[J];理论建设;2016年04期

10 沈宏亮;;马克思与布坎南的国家观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一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J];天府新论;2010年06期

2 冯长虹;陈曙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3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河北学刊;2009年01期

4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5 李佃来;;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7 邓宏炎;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张一兵;青年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与《克罗茨纳赫笔记》[J];求是学刊;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时中;;萨特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致思取向与理论后果[J];江淮论坛;2007年03期

2 曹光天;;宗教经验及其类型和表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年06期

3 卓立;;历史主义与“如何是”[J];社会科学家;2011年03期

4 张乃芳;安月兴;;何谓“时间”?——西方时间观演变的梳理[J];神州;2012年11期

5 周健勇;实存与现存-当下及其问题[J];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6 杨大春;;法国现象学或实存与知识的张力[J];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7 衡彩霞;从“整体的人”论人学成立的根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孙周兴;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王时中;;伦理学的实存化与实存主义伦理学——对萨特伦理学构架的一个批判性考察[J];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02期

10 王时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萨特的理论路向[J];天府新论;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冶青;一分为三论的诗学诠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5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805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a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