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发布时间:2018-04-30 12:10

  本文选题:柏拉图 + 海德格尔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施特劳斯的洞喻解读对纯粹哲学的存在之思保持了沉默,却对折返洞穴的苏格拉底式处境(城—哲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发微。总体来看,海氏和施氏代表了后尼采时代回返古希腊的两种不同路向:一方试图开启纯粹哲学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另一方试图直面哲学与诗之争的原初政治经验,尽管这两方面并未出离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外。海德格尔对太阳(善之相)的无视与施特劳斯对存在(西学之"体")问题的沉默,使得一方堕入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陷入主义之争的泥潭。因此,重新回到古希腊,在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处境下拷问两位哲人的致思努力和各自偏废,对我们理解柏氏思想的丰富意涵和执两用中,恰切评估海氏、施氏哲学思考的整体脉象、眼界高下及其理论得失,具有拨云见日的解蔽意义。
[Abstract]:Plato's cave metaphor provides a basic scenario for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t includes both the promotion of pure philosophy and the living coexistence of practical / political philosophy. Heidegger's cave metaphor interprets the intention that Plato has not stated the truth of the hidden, this Heraclitus style of the struggle to hide the face of the cave fire in the temple of the dredging. Straus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ve metaphor is silent on the thought of pure philosophy, but it makes the Socrates situation (the city-philosophy conflict) come back to the cave. In general, Hayes and Shi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ways of returning to ancient Greece in the post-Nietzsche era: one side tries to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beginning of pure philosophy, and the other tries to face up to the original political experience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 Although these two aspects are not beyond Plato's cave metaphor. Heidegger's disregard for the sun and Strauss' silence on the question of being (the "body" of western learning) make one side fall into the abyss of nihilism (formalism) and the other side fall into the quagmire of controversy of doctrine. Therefore, returning to ancient Greece and torturing the two philosophers in Plato's cave metaphorical situation, the efforts of the two philosoph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deviations have been neglected.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meaning and enforcement of Burke's thought, it is appropriate to assess Hayes. The whole pulse of Shih'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his theor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CZX061) 第5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1610)
【分类号】:B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凤林;柏拉图生死观述要[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2 林美茂;哲人看到的是什么——关于柏拉图哲学中“观照”问题的辨析[J];哲学研究;2003年01期

3 王光松,吴润仪;柏拉图灵魂论浅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5 彭磊;;柏拉图书简的真伪[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6 刘华萍;;柏拉图正义与智慧视域下的政治与哲学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续书娴;;柏拉图哲学思想述评[J];才智;2011年35期

8 张岸;;柏拉图解释的六种进路[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17期

9 段光玲;;一本开拓研究柏拉图哲学道路的书——《柏拉图哲学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03期

10 余纪元;;第二届国际柏拉图哲学讨论会纪事[J];哲学动态;1989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贾玉峰;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N];陕西日报;2002年

2 张巍;柏拉图为何写作对话录[N];文汇报;2011年

3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柏拉图笔下的狄奥提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陈嘉明;“一”与“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孝根;柏拉图对话文体与思想创制之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2 吴新民;柏拉图的惩罚理论[D];浙江大学;2007年

3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4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嘉;试辩“柏拉图非诗”[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田晓瑜;柏拉图摹仿说的现代阐释[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马圆;柏拉图关于知识定义的论证——《泰阿泰德篇》的文本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姜维端;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批判与发展[D];复旦大学;2014年

5 厉国振;柏拉图是如何理解正义的[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冯沫力;柏拉图正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林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教育及其现实可能性[D];郑州大学;2016年

8 尚雅彬;康德理性观对柏拉图理性观的继承与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隋宇航;亚里士多德灵魂实现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10 李石;西方诗哲之争的源流辨析[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24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824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