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发布时间:2016-11-19 18:17

  本文关键词: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

吴 建 广
摘   要 :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 哲 学 诠 释 学 旨 在 传 承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历 史 性 , 反思和批判西方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 , 力图将哲学从笛卡尔式的主体性科学 方法论中解脱出来 , 扬弃主 客 二 元 论 。 哲 学 诠 释 学 是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历 史 性 延 续 , 它从属于德意志浪漫精神 , 是这一精神在当代思想情境中的一种新形态 。 哲学 诠释学继承了自埃克哈特以来的用 “ 内在之耳 ” 倾听的说法 , 弱化宗教因素 , 突出 诗学涵义 , 强调无论是诗人写作还是诗学理解 , 都是对语言的倾听 , 对自然秩序的 ) 的 倾 听。 这 种 倾 听 方 式 就 是 将 自 己 带 入 对 话 的 另 一 倾听 , 即对神秘性 ( h o s M t y 方而形成一个整体 , 真理便在这整全性对话中得以彰显 。 关键词 : 哲学诠释学   浪漫精神   诗学   真理   倾听 ) 。 作者吴建广 , 哲学博士 ,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 ( 上海  2 0 0 0 9 2

① 反思和批判西方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 诠 释 学 旨 在 传 承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

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 , 力图将哲学从笛卡尔式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中解脱出来 。 纵观启蒙思潮四百余年的效果 历 史 , 以 主 体 性 为 基 础 的 现 代 科 学 理 性 , 即 以 数 学 为 楷模进行的概念性逻辑推理 , 逐 渐 成 为 哲 学 之 为 哲 学 的 圭 臬 , 成 为 判 定 真 理 的 唯 一 科学并不具有规范 作 用 , 不 能 提 供 价 值 ; 科 学 的 ‘ 定 律) 只 法 则’ ( 尺度 。 然而 ,“
② 斯特龙伯格 , 是尝试性的 、 操作性的 , 除此之外 , 我们不能赋予它们其他的意义 ”

项 目编号 1 德意志精神语境中的 《 浮士德 》 研究 ” ( 1 BWW 0 5 1)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 “ — —伽 达 默 尔 诠 释 学 之阶段性成果 ; 同济 大 学 德 国 学 术 中 心 项 目 “ 我 们 如 何 理 解 诗 学— ) 成果 。 之诠释 ”( a z 1 1 0 2 k 0 6 d y ① 哲学诠释学将诗 学 提 高 到 哲 学 , 甚 至 超 过 哲 学 的 地 位 , 是 对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传 承 。 在 “ 哲学与诗学 ” 一文中 , 伽达默尔 阐 述 了 诗 学 与 哲 学 之 间 存 在 的 亲 缘 关 系 , 认 为 它 。 们之间 “ 谜一般的切近关系 , 从赫尔德 , 从浪漫派起始 , 最终进入到一般的意识之中 ” 参见 H G W a n s e o r G a d a m e r, P h i l o s o h i e u n d P o e s i e, n e s a m m e l t e  e r k e, B d . 8, -G ?     "i   g p   :M , , T ü b i n e n o h r 1 9 9 5 S . 2 3 2 .下文中 , 伽达默尔全集用 GW 标明 。 g ② , 刘北成 、 赵国新译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斯特龙伯格 :《 0 0 5年, 2 第2 0 3页。 ·6 7·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的评说给予科学一个实用性位 置 , 取 消 了 科 学 理 性 与 真 理 的 等 同 性 。 旨 在 弘 扬 启 蒙 思想的伯林 ( 首 先 在 德 国, 然 后 在 英 国” 的 “ 反对的声 I s a i a h B e r l i n) 也 听 到 了 “   , 启蒙运动的反对者坚持认为 , 无论是人还是社会 “ , 都不类似于无生命的客体 ” 音” 。2 如此客体化研究人与社会 “ 必然 导 致 灾 难 ” 约翰 0世纪6 0 年 代, 伯 林 就 预 言: “ 逊和柏克 , 哈曼和赫尔德 ( 在某种 程 度 上 甚 至 包 括 孟 德 斯 鸠 和 休 谟 ) 开 始 了 这 场 注 ” 不过 , 他也看到了这 种 反 叛 的 艰 巨 性 : “ 这些人还停留在孤 定要日益壮大的反叛 。 。 ① 独的怀疑之中 ” 反对者之所以孤独少援 , 在于 科 学 理 性 确 实 给 人 类 带 来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逻 辑 的 明 人类对 晰性和生活的舒适性 。 科学理性越发成为人类手中创造并规划世界的魔力 ,“ 自己施加于自 然 和 他 人 的 力 量 视 若 无 睹 , 这 种 情 况 又 越 来 越 诱 使 人 们 滥 用 这 种 力
② 无论科学理性如何扩张 , 却也没有出现启蒙运动许诺的人间天堂 , 相反 , 到 。 量”

了2 1 世纪的今天 ,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间却遭遇到空前的毁坏 。 两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 , 京都 会 议 ( 1 9 9 7) 和 哥 本 哈 根 会 议 ( 2 0 0 9) 所 讨 论 的主题中 , 地球生态显露出来的 综 合 性 危 机 也 只 是 冰 山 一 角 。 此 类 会 议 均 试 图 用 科 技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 , 而不是从 对 科 学 理 性 带 来 的 危 机 中 全 面 反 思 现 代 理 性 的 根 本问题 , 更没有从哲学角度思考 从 文 艺 复 兴 至 今 科 学 理 性 的 逐 渐 蜕 变 , 结 果 是 与 其 原本的追求目标渐行渐远 。 理性的 主 宰 地 位 的 长 期 反 思 与 批 判 者 之 一 便 是 德 意 志 浪 漫精神 。 德意志浪漫派则是这一运动中 的 “ 中 流 砥 柱, 不 仅 在 哲 学 里 结 出 硕 果, 而
③ 。 且用源源不断的文学作品风靡一代人 ”

弘扬科学理性的启蒙思潮不 唯 是 欧 洲 思 想 史 的 横 截 面 , 即 启 蒙 运 动 思 想 家 及 其 先驱的观念 , 更是这一 运 动 所 形 成 的 思 潮 在 近 现 代 和 当 代 的 接 受 过 程 和 效 果 历 史 。 在这历史性接受中 , 神性 — 自然 被 不 断 弱 化 , 直 至 被 理 性 主 体 彻 底 取 代 , 尼 采 断 言 ) 描述 。 启蒙运动思想家并非 的 “ 上帝之死 ” 便是对这一状态的全喻性 ( a l l e o r i s c h g 都是理性之上的无 神 论 者 , 笛 卡 尔 也 要 从 “ 完 美 和 无 限” 的 清 晰 概 念 中 来 推 论 出 ; 牛顿更要 “ “ 上帝的存在 ” 给上 帝 保 留 一 个 位 置 。 把 上 帝 说 成 是 一 项 宇 宙 所 遵 循 的 。 洛克自己就是 “ 计划的积极维护者 ” 虔诚的基督徒 , 不仅相信上帝存在 , 而且相信 , 而问题就在于洛克的 “ 方法和观点与其他同路 基督教启示是可以得到清晰的证明 ” 。 人 , 尤其是法国笛卡尔理性主义 者 培 尔 和 丰 特 奈 尔 的 影 响 一 起 , 开 启 了 怀 疑 之 门 ” ,却是 “ , ④ 尽管 1 不完全是一 个 否 定 宗 教 的 时 代 ” 一 个 思 想 世 俗 化 的 时 代” 8 世纪 “

— —十 八 世 纪 哲 学 家 》 , 孙 尚 扬 等 译, 南 京: 译 林 出 版 社, 启 蒙 的 时 代— ①   参 见 伯 林 :《 2 0 0 5年,第1 8页。 ② ③ ④ ·6 8· ,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 1 9 8 8年,第1 2页。 ,第2 斯特龙伯格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2 8页。 ,第5 参见斯特龙伯格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1、6 2、1 2 1、1 2 9页。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在世俗化和去神化过程中 , 自然 神 论 和 怀 疑 主 义 不 仅 没 有 遏 制 主 体 理 性 的 扩 张 , 而 是将其放在越来越高的位置上 。 因 而 , 启 蒙 运 动 的 接 受 史 就 其 本 质 意 义 而 言 是 以 理 性之光取代神性之光 , 拥有理性 的 主 体 拒 绝 承 认 一 切 高 于 理 性 的 权 威 的 存 在 , 以 理 性为基础的主体性方法论也就成了认识和占有真理的唯一途径 。 。 所谓 “ 在此意义上 , 形成了与 “ 启蒙思潮 ” 相对应的语词 : “ 浪漫精神 ” 浪漫 精神 ” 同样不仅指 1 8 世纪初至 1 9 世纪中叶欧洲范围, 尤其是德意志境内的浪漫运 动 , 而是在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来德意志精神的特殊性质 。 本文的 “ 浪漫精神 ” , 即否认主体的至高无上的主 主要是指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者 “ 在世界中的存在 ” 宰地位 , 扬弃主客体之间的沟壑 , 将 人 限 定 在 神 性 之 下 或 自 然 之 中 以 形 成 一 个 整 全 ) 。从德意志浪漫 性世界 , 相信存在着理 性 认 识 能 力 所 不 可 企 及 的 神 秘 性 ( M t h o s y 精神的视角看 , 人不能自命为主体而将世界设置为一个相对立的客体 , 也就不能绝对 占有完全的真理 , 而只能在世界的整全性中不断地追随真理 , 感受与分有真理 。 近代以来 , 被启蒙的主体已然成为不受任何拘束的自主的自我 。“ 对 [ 主体 ] 概 念的哲学的 — 体系的思想构造显 示 了 主 体 被 启 蒙 的 意 识 , 这 个 主 体 就 是 通 过 科 学 来
① 主体概念包含了双重意义 : 预设了主客体对立构架的存在 ; 在该构 , 实践的理性 ”

架中 , 主体以其理性 的 强 力 和 科 学 的 方 法 占 有 居 高 临 下 的 地 位 。 拥 有 “ 理 性” 和 “ 科学 ” 实践的 “ 主体 ” 在启蒙思想的接受过程中进入人们的意识 , 其强力意志也因 其辉煌成就而自以为有掌控一切 的 能 力 。 歌 德 的 叙 事 歌 谣 《 魔 术 艺 徒》 便 是 对 这 种 掌控能力的怀疑 。 理性主体的傲慢 使 “ 对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的信仰代替了人类精
② 在 理 性 嬗 变 为 现 代 信 仰 的 过 程 中 ,就 始 终 伴 随 着 怀 疑 、 抵 。 神的一切其他保护 物 ”

触和批判 , 尤其在中欧日尔曼地区呈现出 强 劲 、 持 久 的 对 启 蒙 运 动 的 反 思 , 形 成 了 从埃克哈特 、 路德 、 莱 辛 、 哈 曼 、 赫 尔 德 、 歌 德 , 经 浪 漫 派 、 维 也 纳 现 代 派 、 表 现 主义 ,直至弗洛伊德 、 海德格尔 、 伽达默尔以及绿色运动的德意志精神传统 。 启蒙 思 潮 与 浪 漫 精 神 展 现 出 一 种 相 反 相 成 之 现 象 : 主 体 的 扩 张 与 主 体 的 限 定 , 主客体一分为二与世界 的 整 全 性,认 识 与 理 解,把 握 与 感 应,观 看 与 倾 听,如 此 持续性的张力构成了启蒙与浪漫的辩证关 系。若 将 启 蒙 思 潮 理 解 为 欧 洲 文 化 的 正 题,浪漫精神则是这一思潮的反题。浪 漫 精 神 就 是 给 予 启 蒙 思 潮 主 导 的 主 体 理 性 一种限制,两者共同构成欧洲思想文 化 的 合 题。这 种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的 辩 证 关 系 正 是现代欧洲 ( 西 方) 两 大 思 想 主 流 相 互 作 用 和 影 响 、 充 满 活 力 和 自 我 更 新 的 内 在 原因。

① ②

U l r i c h A n a c k e r, H a n d b u c h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r G r u n d b e r i e, B d . 5,H r s . S u b e k t, i n         ? " g j p p g f f ,M , v o n H e r m a n n K r i n s u. a . ü n c h e n:K ? s e l 1 9 7 4, S. 1 4 4 0.       g — —现 代 科 学 中 的 革 命》 , 范 岱 年 译,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海森伯 : 《 物 理 学 和 哲 学— W. 1 9 8 1年,第1 3 2页。 ·6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一 、 哲学诠释学对德意志浪漫精神的理解
在德意志浪漫精神的框架中 , 哲 学 诠 释 学 致 力 于 批 判 以 科 学 方 法 论 为 圭 臬 的 主 体认识论 , 扬弃主客对立的二元论 , 否定科 学 与 真 理 相 等 同 的 观 念 ; 指 出 科 学 的 方 法论并不能占据真理 , 对真理我们只能去 理 解 , 而 不 能 去 把 握 或 攫 取 , 只 能 感 受 式 地倾听 , 而不能将其作为客体来观看或 观 察 。 因 此 , 若 要 在 《 真 理 与 方 法》 一 书 中 去寻求解释文本或世界的 具 体 规 则 与 方 法 , 尤 其 是 科 学 的 方 法 论 , 只 会 徒 劳 无 果 。 哲学诠释学 无 意 建 立 一 套 普 遍 适 用 的 诠 释 方 法 论 , 因 为 “ 没有一个诠释学的方 。 ① 恰恰相反 , 在 《 法” 真理与方法 》 中 , 伽达 默 尔 开 宗 明 义 地 指 出 , “ 在认识概念 , 哲学诠释学则要 “ 和真理概念的哲学说明和申辩中 , 现代科学占据统治地位 ” 抗拒 ; 伽达默尔深知 , 以理性的概念推 现代科学中科学方法论意欲占据包罗万象的真理 ” 理为方法的现代科学严重影响了哲学的思维 , 体系哲学的构造便是显而易见的案例 。 科学的概念在 “ 数学及其在欧几 里 得 几 何 学 的 证 明 技 术 中 占 有 其 楷 模 , 并 经 由 亚 里
② 。 士多德而获得了逻辑的彻底 性 …… 因 而 , 哲 学 中 的 体 系 概 念 也 占 据 了 主 导 地 位 ”

哲学家要追问现代科 学 这 一 要 求 的 合 理 性 , 因 为 精 神 科 学 的 经 验 在 自 然 科 学 之 外 , 如 “ 对哲学的经验 , 对艺术的经验和对历 史 的 经 验 自 身 。 这 一 切 均 为 经 验 方 式 。 在 。 除了哲 这样的经验中 , 真理宣告存在 , 而这一真理无法以科学的方法手段来验证 ” 学经验 , 伽达默尔更强调 “ 艺术的经验是对 科 学 意 识 的 急 迫 性 催 促 , 要 求 科 学 承 认 。 ③ 在 《 自己的界限 ” 何为真理 》 一文中 , 伽达默尔明确地斩断了科学与真理的必然 联系 , 拒斥了人本主义 — 启蒙运 动 以 来 以 数 学 — 自 然 科 学 方 法 为 准 则 的 方 法 论 ; 指
④ 方法论只 出方法只是科学自我设定 的 概 念 规 则 , 是 人 为 的 确 定 性 , 与 真 理 无 关 。

。 ⑤ 是 “ 观看 ” 所确立主体与客体而产生的 “ 科学程序 ” 2 0 世纪中叶 , 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极有意识地用适时的表述方式传承了德 意志的浪漫精神 。 正如他所言 :“ 我自己如此坚固地植根于精神科学的浪漫传统及其
⑥ 他将德意志精神理解为近代历史中的特殊音调 : 它在 “ 。 人本主义遗产之中 ” 近代

, 在这个德意志运动中 , 德意志精神史的 启蒙运动的大事件中最终成了 ‘ 一支插曲 ’

① ② ③ ④

G a d a m e r, e r b i n i c h u n d w e r b i s t d u?( 1 9 8 6) 9, S. 4 4 7. ?W "GW               , ( ) G a d a m e r, Z u r P h ? n o m e n o l o i e v o n R i t u a l u n d S r a c h e 1 9 9 2 8, S. 4 0 3. ?   "GW    p   g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2.     - 参见 G ( a d a m e r,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8.伽达默尔否认方法能抵达真理 a s       ?W "GW 的哲学诠释学遭遇到诸多误解和责难 。 参见潘德荣 : 《 理解方法 论 视 野 中 的 读 者 与 文 本 — — — 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 》 ,《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8 年第 2 期 。

⑤ ⑥ ·7 0·

( a s G a d a m e r,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8. ?W "GW       , G a d a m e r, T e x t u n d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1 9 8 3) 2, S. 3 3 3. ? "GW       p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 ① 这一插曲就是常 特殊形态可以在歌德 、 德国观念论和浪漫派那里找到它的烙印 ” ,其作用就是反思和批判启蒙运动的主体理性张扬。 德意志的特殊道路 ” 为人道的 “ 在德意志精神的脉络中 , 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和理解哲学诠释学 。 在哲学诠释学看来 , 主客体 对 立 的 科 学 方 法 论 主 要 表 现 在 主 体 对 客 体 , 也 称 对 )和 “ 观看 ” 和 “ 把握 ” 之中 。 因而 , 针 对 科 学 方 法 论 的 “ 观 看” ( 把 象的 “ s e h e n ) 的 特 征,伽 达 默 尔 提 出 了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 )和 握/抓取 ”( 倾 听” ( b e r e i f e n h ? r e n g “ ) ,试 图 消 解 人 的 主 体 性 地 位,将 人 回 置 到 “ 理解 ”( 在世界中存在的结 v e r s t e h e n 对主客体分裂的扬弃 , 就构 成 海 德 格 尔 对 此 在 进 行 先 验 分 析 的 基 构 ” 之中 , 这种 “ , ) 成为其整体性框架 。 解 ② 理解也就获得其存在论的特征 ,“ 础” 对话 ” ( G e s r ? c h p 释者与被解释者的关系不是主 客 体 的 对 立 关 系 , 不 是 理 性 主 体 独 断 、 单 向 地 对 客 体 施加自我意志 , 两者构成的是一个相互影 响 、 相 互 作 用 的 对 话 整 体 。 伽 达 默 尔 将 文 本理解为对话中的伙伴 , 解释者仅是询问者 , 而文本对其问题作出答复 。 与 “ 对话 ” , 即科学理性独霸真理的一言堂 。 哲学诠 相对的便是 “ 近世 ‘ 现代性 ’ 的巨大独白 ” , 而对话就是对另一方声音的倾听 , 由此构成 释学本身就是 “ 与文本一起进入对话 ” 对话有其自己的精神 , 在对话中进行的语言包 一个理解的一体性和真理的整全性 :“ , ③ 只有倾听才能使得对话得以有效进行 , 因而倾听成为了伽达 含着其自身的真理 ” 。 ④ 默尔哲学的关键词 , 哲学诠释学也就是 “ 倾听哲学 ” “ 倾听 ” 作为主导母题贯穿于德意志浪漫精神的传统脉络中 , 其本源来自于宗教 神学中对神的倾听 。 以倾听来感受 理 性 不 可 推 及 的 境 域 在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历 史 传 统 具 有不渝的地位 , 那些思想家根本 上 是 在 论 述 同 一 个 普 遍 原 理 , 就 是 将 世 界 理 解 为 一 个包括人在内的整体 , 只是在特殊的时代 , 面对特殊的听众以特殊的方式进行传递 ,
⑤ 他们的共同性在于 , 将人限定在一定范围之 。 即诠释学的 “ 应用 [ 针对性转向 ]”

内 , 在虚静无我的状态中以 倾 听 来 感 受 、 感 应 更 高 存 在 的 声 音 。 关 于 将 人 、 读 者 和 解释者置于谦卑地位 , 倾听更高 声 音 的 观 念 有 其 历 史 渊 源 , 至 少 可 以 追 溯 到 埃 克 哈 , ) 。“ 特 ( 在中世纪 , 都将眼睛和耳朵视为突出的感觉器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1 2 6 0 1 3 2 8   - 官 。 受古希腊的影响 , 许多中 世 纪 作 者 总 体 上 将 眼 睛 置 于 感 官 的 第 一 位 。 但 是 , 在
, G a d a m e r, N a t ü r l i c h k e i t v o n G o e t h e s S r a c h e( 1 9 8 5) 9, S. 1 2 9. D i e ? "GW           p , , , ( ) G a d a m e r? T e x t u n d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1 9 8 3 "GW 2 S. 3 3 1.       p

① ② ③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7 5, 3 7 4, 3 3 7.     , , o n a t e l l a D i C e s a r e D a s u n e n d l i c h e G e s r ? c h i n H a s- G e o r G a d a m e r,W a h r h e i t ④ D ?   "   n      p g  , : , u n d  M e t h o d e, K l a s s i k e r  A u s l e e n,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B e r l i n A k a d e m i e V e r l a       g g g g 2 0 0 7, S. 1 8 4. ) ,即对准方向 应用 ” 概念就其词源本义 , 就是 “ 针对性转向 ” ( a n e n d e n ⑤ 诠释学的 “ -w ( ) ,即 “ 、“ 。所谓针对性转向是指因时因 转向某人 ” 针对某事” a n w e n d e n -) 的转身 ( 地因人而用 。 参见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G r i mm  u n d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 , 1,M ü n c h e n d t v 1 9 8 4, S. 5 1 8. ·7 1·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 信仰问题上常将倾听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 相对于主动的和罪恶的眼睛 ,[ 他 ] 给予 。 ① 显然 , 强调听觉器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 作为被动器官的耳朵以优先的地位 ” 系 。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埃克哈特来说 , 神是 真 理 的 唯 一 来 源 , 人 只 有 倾 听 神 性 声 音 , 就 得 收 敛 自 己 的 意 志。 拒 绝 观 看 的 主 动 合 而 为 一” 才能分有真理 。 人若要与 神 “ 性 、 侵占性和突显倾听的被动性和接受性在埃克哈特这里奠定了基础 。 , 沿着埃克哈特信仰路径前行的是宗教改革家马丁 · 路德 (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1 4 8 3   - ) 。 如果说 , 从 中 世 纪 到 文 艺 复 兴 、 启 蒙 运 动 的 演 变 是 由 “ 上 帝 中 心” 转 变 为 1 5 4 6 “ , 那么处于两者之间 的 宗 教 改 革 延 缓 了 人 本 取 代 神 性 的 过 程 。 正 是 这 种 人本中心 ” 思想的中间性构成了路德思想 与 生 俱 来 的 特 有 张 力 : 路 德 对 理 性 的 严 厉 批 判 , 与 后 来的启蒙运动相悖 ; 他的某些思 想 确 实 又 对 启 蒙 运 动 产 生 了 推 动 作 用 。 从 路 德 思 想 的接受史看 , 路德思想对启蒙运 动 的 推 动 作 用 表 现 在 四 个 方 面 : 对 罗 马 天 主 教 会 的 批判 ,《 九十五条论纲 》 抨击了罗马天主教兜售赎罪券的贪婪与腐败现象 ; 打破了罗 马教会的权威 , 树立了 《 圣经 》 权威 , 因其保障个人对 《 圣经 》 阅读和解释的权利 , 实际上推动了信仰自由的发展 ; 将 《 圣经 》 翻 译 成 德 语 , 使 信 徒 无 需 神 父 中 介 而 直 , 符合面向大众启蒙的路径 ; 为现代欧洲政教 接与上帝沟通 , 促使大众阅读 《 圣经 》 )与 “ 分离奠定思想基础的 , 是路德提出的 “ 俗世治理 ”( 宗 d a s w e l t l i c h e R e i m e n t     g ) 相分离的思 想 , 他 认 为 : “ 教治理 ”( 这两种治理应该彼此 d a s R e i m e n t e i s t l i c h e     g g ② ” 区分清楚 , 让两者并存 …… 一方没有另一方都不足以单独存在于世 。 尽管如此 , 将路德的宗教改 革 之 努 力 仅 视 为 “ 成 功 的、理 性 的 自 立 性 案 例 并 不
③ 因为路德的神学思想强调人在上帝面前的谦卑地位 , 以扬弃主体性作为能 , 合适 ”

够倾听神意的基本前提 :“ 其唯一的任务就是作为听者来倾听神的语词 , 必须说明的 ” ④ 路德意欲突显的是宗教而 是 , 倾听不是个人意志的行为 , 而是神所赋予的特性 。 不是理性的作用 , 依然坚持神 的 规 定 性 和 人 的 限 定 性 。 作 为 笃 信 上 帝 的 基 督 教 徒 , 路德反对将人与上帝对立起来 , 人作为主 体 来 认 识 世 界 , 推 演 出 上 帝 的 存 在 , 对 他
⑤ 理性在他看来 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人 的 理 性 既 不 能 、 也 不 允 许 来 衡 量 上 帝 。



H o l e r F l a c h m a n n,M a r t i n  L u t h e r u n d  d a s B u c h:E i n e h i s t o r i s c h e S t u d i e z u r             g , : B e d e u t u n d e s B u c h e s i m  H a n d e l n u n d  D e n k e n d e s R e o r m a t o r s T ü b i n e n M o h r,           g g  f 1 9 9 6, S. 2 7 4. ,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V o n w e l t l i c h e r O b r i k e i t w i e w e i t m a n i h r G e h o r s a m s c h u l d i s e i, i n ? "                 g g   , W e r k e, B d . 4,H r s . v o n K a r i n B o r n k a mm u n d G e r h a r t E b e l i n 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             g g



, I n s e l 1 9 8 2, S. 4 6 f . , , ü r e n M i t t e l s t r a N e u z e i t u n d  A u k l ? r u n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 1 9 7 0, S. 1 4 7. ③ J       g y f g, β : , , n a L o b e n s t e i n e i c h m a n n, F r e i h e i t b e i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 1 9 9 8 S . 3 1 6 f . ④ A   -R     j y ⑤ 参见 G e r h a r d W e h r,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M s t i s c h e E r a h r u n u n d c h r i s t l i c h e F r e i h e i t i m           y f g   :N , W i d e r s r u c h, S c h a f f h a u s e n o v a l i s 1 9 8 3, S. 1 7 6 1 7 7. - p

·7 2·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是天启真理的反义词或对立词 , 他要求以 “ 内 在 的、 精 神 的 倾 听” 来 深 化 “ 信仰及 。 ① 路德的神学思想所蕴含的张力既为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提供了武 上帝对人的作用 ” 器 , 同样得到批判和限制理性的德意志精神传统的接受并发扬 。 , ) 也要在德意志浪漫精神的 即便是莱辛 (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1 7 2 9 1 7 8 1     - p g 。 他与葛茨大主教 框架中得以理解 , 而不能将其简单归属为高扬主体性的 “ 启蒙者 ” 的争论集中在宗教宽容上 , 绝无对神性的 怀 疑 与 否 定 。 在 诗 剧 《 智 者 纳 旦》 中 继 续 讨论宗教问题 , 第三幕第七场中的 “ 戒 指 寓 言” 指 的 是 不 同 宗 教 间 的 宽 容 和 永 无 休
② 从 这 则 戒 指 寓 言 中, 莱 辛 的 真 理 观 止的竞赛 , 去证明宝石戒指 应 有 的 神 秘 力 量 。

已经否定了人具有将真理据为己有的能 力 , 认 为 “ 人 的 价 值 就 在 于, 用 真 诚 的 努 力 , ③ 而人只能在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中证明那神性的力量 。 紧跟在真理之后 ” 对启蒙运动最彻底 、 最坚定的 抵 抗 者 是 鲜 有 人 问 津 却 对 德 意 志 精 神 影 响 至 深 的
④ 他将人对世界的理解解释为对神性声 , ) 。 哈曼 ( J o h a n n G e o r H a m a n n 1 7 3 0 1 7 8 8   - g   ”神 音的倾听 。 自然本身就是神书写的文章 , 是神性的具体显现 : “ 上帝就是作家 !

性诗学便是人类的母语 , 它不是用单义的 逻 辑 , 而 是 用 多 义 的 图 像 在 说 话 ; 万 事 万 物的真理与本质只能 通 过 有 限 的 创 造 呈 现 于 诗 学 的 比 喻 中 ; 人 能 倾 听 到 神 的 箴 言 , ” ⑤ 哈曼明 无论何时何地 ,“ 在每一种 人 类 的 口 音 中 , 我 们 都 能 倾 听 到 它 们 的 声 音 。 , 神 意) 确指出诗学是对神性的多义性传 递 , 在 有 限 的 诗 学 中 得 以 显 现 整 全 的 真 理 ( 这一论述开启了德意志浪漫派将诗学视为传递神意 — 真理媒介环节的基本理论 。 , )批判启蒙运 哈曼的志同 道 合 者 赫 尔 德 ( J o h a n n G o t t f r i e d H e r d e r 1 7 4 4 1 8 0 3     - 动的积极作用 , 被伽达默尔多次提及 : “ 赫尔德对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模式的批判, , 更为重要的是 , 赫尔德在古希腊经典的楷模 为这种转折创造了决定性的前提条件 ” ; 我们才能从启蒙运动的进步模 中 “ 得到了攻击启蒙运动的理性骄傲的最锐利武器 ”
⑥ 与 哈 曼 一 脉 相 承, 赫 尔 德 式中解脱出来 , 并克服 “ 理 性 概 念” 这 一 模 式 的 基 础。

① ② ③ ④

参见 H o l e r F l a c h m a n n,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u n d  d a s B u c h,E i n e h i s t o r i s c h e S t u d i e z u r             g , B e d e u t u n d e s B u c h e s i m  H a n d e l n u n d  D e n k e n d e s R e o r m a t o r s S. 2 4 1.           g  f ,W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e r k e, B d . 2,T r a u e r s i e l e, N a t h a n, D r a m a t i s c h e     p g p , , : , , F r a m e n t e H r s . v o n H e l m u t G ? b e l M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1 9 7 1 S . 2 7 6 2 8 0 .       - g g , G o t t h o l d E h r a i m L e s s i n W e r k e,B d . 8, T h e o l o i e k r i t i s c h e S c h r i t e n I I I, P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p g g f p , , S c h r i t e n 1 9 7 8 S. 3 2 3 3. - f 从语言哲学的视角 , 凯萨尔构建了 一 个 “ 德 意 志 语 言 哲 学 的 伟 大 传 统,这 一 传 统 由 哈 曼的 、 赫尔德的 , 尤其是 洪 堡 的 思 想 所 构 成 。 伽 达 默 尔 与 这 一 传 统 有 着 不 可 分 割 的 关 。 参见 D 联” o n a t e l l a D i C e s a r e, u n e n d l i c h e G e s r ? c h, H a n s- G e o r G a d a m e r, D a s n           ? "i p g 

,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K l a s s i k e r  A u s l e e n,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S . 1 7 8 .       g g g ,H . G.H a m a n n, S ? m t l i c h e  W e r k e,H i s t o r i s c h e u n d k r i t i s c h e A u s a b e r s . v o n J o s e f ⑤ J         g g , ,N N a d l e r B d . I I a c h d r u c k, 1 9 9 9, S. 5, 1 9 8. ⑥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0 4, 2 0 9.     ·7 3·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① 针对笛卡尔 “ 也将自然视为神性的外 化 。 我 思 故 我 在” 的 理 性 基 础, 赫 尔 德 提 出

” ② 感觉论的实质就是要拘束 、 限制具有侵占性 、 主动性的 我感觉自身 ! 我在 ! 了 “ 自我 , 强调人的感受与感应的被动性 ; 与 狄 德 罗 、 孔 狄 亚 克 的 理 性 “ 观 看” 论 针 锋 相对 , 赫尔德则提出 “ 倾听 ” 说 , 意在拒斥 启 蒙 运 动 弘 扬 的 将 世 界 对 象 化 、 距 离 化 , 的 “ 观看 ” 态度 , 突显听觉对世界感受的 直 接 性 。 他 认 为 观 看 只 是 “ 幻 觉 和 表 面” 眼睛将我们与 所 看 见 的 东 西 形 成 距 离 , 构 成 对 象 , 而 “ 纯 粹 的 感 觉 者 …… 距 自 然 , ; ③ 同时将听觉解 因而距真理更近 …… 感觉者比 ‘ 纯粹的观看者 ’ 更接近自然本性 ” 释为最本质的感觉 , 尤其在语言的 习 得 和 理 解 中 , “ 耳朵成为了语言的第一教学大 。 但赫尔德最终还是将语言归还给神性具体显现的自然 : 起决定性作用不在于人 师” , 自然就是 “ 的发音能力或社会动能 , 而在于 “ 发出多种音响的 、 神性的自然 ” 语言
④ 对赫尔德而言 , 倾听更高存在的声音更能接近真理 , 并能保证真理 。 教师和缪斯 ”

的整全性 。 哈曼 — 赫尔德对语言 的 论 述 被 现 代 语 言 学 的 主 体 性 浪 潮 所 湮 没 , 直 到 海 德格尔的出现才重新将语言理解 为 人 的 在 家 , 弃 绝 将 语 言 仅 仅 视 为 索 绪 尔 所 假 设 的 人类智能和社会交往工具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 对神性和自然的倾听 , 在德意志浪漫派那里达到了新一轮高潮 。 浪漫派作为德意 志精神史上的诗学 — 哲学流派兴起于1 8 世纪末 , 到1 9 世纪3 0 年代 , 浪漫派作为一个 流派已经式微 。 但纵观德意志精神的历史脉络 , 浪漫理念就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 浪 漫派的特征在于 : 神性的存在 高 于 人 类 的 存 在 , 自 然 是 神 性 的 外 化 和 具 体 化 形 式 ; 告诫人认清自己的有限性和被动 性 , 教 导 人 要 从 宇 宙 的 自 然 展 现 和 行 为 中 虔 敬 地 倾 , )在 《 听神性宇宙 。 施莱 尔 马 赫 ( 论 宗 教》 一 文 中 提 到: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 1 7 6 8 1 8 3 4 -
⑤ 诗 “ ” 宗教要从宇宙的直接影 响 中 , 以 孩 童 般 的 被 动 性 , 让 自 己 被 把 握 和 被 充 实 。

学艺术能够倾听和 感 受 到 神 性 , 是 彰 显 神 性 的 中 介 , 哲 学 诗 人 诺 瓦 利 斯 ( N o v a l i s, ) 认为 :“ , 只能通过 “ 人无法与神性直接建立关系 ” 中介环节 ” 来取得关 1 7 7 2 1 8 0 1 -
⑥ 诗学艺术就成了传达神 性 消 息 的 最 佳 形 式 , 因 为 诗 学 不 是 分 割 , 而 是 在 整 体 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从 信 教 神 学 到 关于赫尔德与诠释学的关系 , 参见潘德荣 :《 诠释 方 法 论 意 识 的 觉 醒 — ,《 浪漫主义诠释学 》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1 年第 2 期 。 参见 J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 O h r: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d e r S r a c h e a m         g g g  p , : , ,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B e r l i n d e G r u t e r1 9 9 4 S. 7 1.     y , , , 转引自J H e r d e r S W S S . 8 9 7,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O h r: 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d e r     g g g  , S r a c h e a m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S . 8 0 .       - p ,W , 转引自 J H e r d e r e r k e . 2 S . 2 8 9, o a c h i m  G e s s i n e, A u e  &O h r: S t u d i e n z u r F o r s c h u n     g g g S r a c h e a m  M e n s c h e n 1 7 0 0- 1 8 5 0, S . 8 8 . d e r       p F r i e d r i c h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 ? b e r d i e R e l i i o n,转引自 T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H r s . v o n           g g , : H e r b e r t U e r l i n s S t u t t a r t R e c l a m, 2 0 0 0, S. 5 6 6 1.H i e r S. 5 7.   -   g g N o v a l i s, B l ü t e n s t a u b, n h i l o s o h i s c h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D a s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 "i     - p p ,M : , W e r k, 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 2 0 0 5, S. 2 5 7.   -   g

·7 4·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性中显现所感应 到 的 东 西 。 早 在 自 然 还 没 有 被 科 学 — 技 术 — 工 业 严 重 破 坏 的 1 8世 自然 纪 , 诺瓦利斯就已将科学与诗学的功能和结 果 相 对 峙 : 在 自 然 研 究 者 的 手 里 “ 就会死去 , 只留下僵死的 、 抽搐的残骸 , 与此相反 , 在诗人那里 …… 自然获得灵魂 , , 诗就是 “ 我们就可以倾听到最具神性的和最为清醒的突发念头 ” 一种对自然的内在
① 诺瓦利斯将对自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视为主动性侵犯 , 而诗学则将自然 。 理解 ”

理解为神性的具象显现 , 诗人能被动地感应和倾听到自然的律动和神性的消息 。 自然与艺术在浪漫派看来 是 两 种 特 别 的 语 言 , 一 是 上 帝 直 接 通 过 自 然 说 话 , 二 , ) 是上帝借艺术家的工艺传达自己的意志 。 诗人瓦肯罗 德 ( W a c k e n r o d e r 1 7 7 3 1 7 9 8 - 认为有两种语言 “ 完全有能力抓住 和 把 握 上 天 的 东 西 …… 一 种 语 言 只 有 上 帝 才 能 言 说 ; 另一种语言只有被选中的极少数人所 言 说 , 他 们 是 上 帝 涂 上 圣 油 的 宠 儿 。 我 指
② 浪漫派艺术家和理论家容格 ( 。 , ) 在论 及 艺 的就是自然和艺术 ” R u n e 1 7 7 7 1 8 1 0 - g

术时 , 首先谈的也是太阳 、 繁 星 、 霞 光 与 风 等 自 然 现 象 , 这 “ 一切都在和谐之中发 — — 出声响 …… 我倾听和感受到上帝的鲜活气息 …… 这就是我们感应到的最高存 在 —
③ 由此可见 , 德意志浪漫派诗人 、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非来自他们的自由想 ” 上帝 !

象 , 而是直接来源于神性 — 自然 的 启 示 。 对 浪 漫 派 而 言 , 真 理 不 是 人 作 为 主 体 对 世 界 — 客体的认识结果 , 而是对自然和神性的倾听和感应 。 在上述德意志传统脉络 描 述 中 , 埃 克 哈 特 和 路 德 要 求 放 弃 主 体 、 倾 听 神 音 ; 哈 曼 、 赫尔德则 将 自 然 理 解 为 神 性 大 书 , 而 人 只 是 阅 读 者 、 感 受 者 、 倾 听 者 ; 容 格 、 诺瓦利斯等在顺应自然节奏中倾 听 到 神 性 之 和 谐 。 他 们 都 在 不 同 的 时 空 和 境 况 中 表 达了一种德意志精神 : 人的主体 地 位 与 理 性 的 自 给 权 利 只 是 启 蒙 思 潮 的 幻 觉 , 无 论 是神性 、 天地 、 语言还是自 然 , 都 是 高 于 人 类 的 存 在 ; 在 如 此 存 在 中 , 诗 人 便 是 倾 听 、 感应 、 翻译 、 传递更高 存 在 的 赫 尔 墨 斯 。 从 平 凡 、 习 惯 、 熟 识 、 有 限 、 日 常 的 东西中 , 诗人也能感应到其背后的巨大能 量 , 领 悟 主 宰 一 切 的 至 高 存 在 , 倾 听 与 传
④ 。 达神性 — 自然的消息 , 可称之为 “ 浪漫化 ”

理性主体将自己抽离世界并 将 世 界 当 作 对 立 的 客 体 来 加 以 认 识 , 不 仅 没 有 获 得 真理 , 而且会将人类引入灾难性悲剧中 。 德 国 哲 学 家 、 社 会 学 家 格 奥 尔 格 · 齐 美 尔



N o v a l i s, D i e L e h r l i n e z u S a i s, n N o v a l i s  W e r k e,B d . 1, D a s d i c h t e r i s c h e  W e r k ? "i           g , , , : , , T a e b c h e r B r i e e 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M ü n c h e n C a r l H a n s e r2 0 0 5 S.   -   g f g 2 0 6 2 0 7. - W i l h e l m H e i n r i c h W a c k e n r o d e r, o n w e i u n d e r b a r e n r a c h e n n d e r e n  z  w  S  u  d ?V p K r a f t,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 S. 1 0 5. e h e i m n i s v o l l e r       "转引自 T g 转引自 T P h i l i O t t o R u n e, a n D a n i e l R u n e, h e o r i e d e r R o m a n t i k, S . 2 4 6 2 4 7 . B r i e f             - ? " p p g g   “ 就是给予平凡之物以高尚的意义 , 给予习惯之物以充满神秘 的 模 样 , 给 予 熟 知 之 物 以 ”( 人所不知的尊严 , 给予有限之物以无限的形象 , 如此我使它们浪漫化 。 参见 N o v a l i s, )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 D a s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W e r k, S. 3 3 4 h i l o s o h i s c h   - p p ·7 5·

② ③ ④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 , ) 清醒地意识到主体独立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的 危 害 性 , G e o r S i mm e l 1 8 5 8 1 9 1 8 - g   。 如果 1 率先提出 “ 文化悲剧论 ” 从来只就是自然目的 8 世纪的康 德 始 终 认 为 , 人 “
① 那么到了 2 , 链中的一环 ” 0 世纪初 , 齐美尔则洞察到这个自然的目的链早已断裂 ,

人已经作为主体从中分割出来 :“ 与悲痛之事或者是由外界而来的摧毁力量不同 , 我 们所描述的悲剧性在于 : 这一针 对 一 个 生 物 而 毁 灭 它 的 力 量 , 恰 恰 是 来 自 这 一 生 物 自身的最深层面 ; 命运自身完 成 的 结 果 就 是 摧 毁 , 这 从 一 开 始 就 存 在 于 他 自 身 中 , 也就是说 , 这个逻辑的发展就是 他 自 身 的 结 构 , 该 生 物 正 是 用 这 样 的 结 构 建 立 了 他
② 人类的自身毁灭包含在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中 , 却因主体性的 ” 自己的正面形象的 。

耀人业绩而能使这种悲剧性毁灭 以 “ 正 面” 的 形 象 出 现 在 世 人 面 前。 齐 美 尔 的 批 判 不仅针对主客体二元论 , 也指向 主 体 性 神 话 所 引 发 的 悲 剧 。 德 意 志 的 哲 学 诠 释 学 就 是在此浪漫精神的历史语境 、 科学批判和悲剧意识中生长出来 。

二 、 诗学的倾听与科学的观看
卓越诗人将自己置于世界之 中 , 倾 听 在 其 之 上 的 神 性 的 声 音 和 感 应 在 其 周 围 的 自然的律动 , 诗学产生本身就是整全性意 义 上 的 真 理 显 现 。 因 此 , 卓 越 诗 学 就 是 阐 述存在者在存在之中分有和彰显 整 全 性 真 理 的 最 佳 范 例 。 卓 越 诗 学 并 非 诗 人 的 主 体
③ 在 “ 想象与虚构 , 诗人承担 的 角 色 是 神 性 — 自 然 的 倾 听 者 、 翻 译 者 和 传 递 者 , 匮 ④ 继续传递神秘 性 消 息 , 由 此 分 有 整 全 性 真 理 。 在 德 意 志 浪 漫 传 统 的 框 乏的时代 ”

架中 , 哲学诠释学坚守该名 词 的 原 始 含 义 : 回 到 前 苏 格 拉 底 , 亦 即 跳 回 本 源 , 即 永 ,“ , 标志着日益分化的人类发萌 不过时的 “ 精神整体 ” 整体精神是属于 ‘ 元历史的 ’

① ② ③

: 参见康 K a n t, K r i t i k d e r  U r t e i l s k r a t,F r a n k f u r t a m  M a i n S u h r k a m 1 9 8 9, S. 3 8 9;     p, f :《 》 , 、 , : , , 判断力批判 下册 宗白华 韦卓民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德 9 8 5年 第9 4页。 G e o r S i mm e l, D e r B e r i f f u n d d i e T r a ? d i e d e r K u l t u r, n P h i l o s o h i s c h e  K u l t u r, ? "i               g g g p   , P o t s d a m:K i e e n h e u e r 1 9 2 3, S. 2 6 3. p “ , 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 这一诠释学 传 统 可 以 追 溯 到 柏 拉 图 。 参 见 柏 拉 图 : 《 伊安篇》 《 , 朱 光 潜 译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1 柏拉图文艺谈话录 》 9 8 3 年 , 第 1—2 0 页, 尤 其 是 第9页。



。 虽然这个 德 语 词 “ 中文一般译为 “ 贫困的时代 ” 贫 困” 的 含 义, 但 是 d ü r f t i g” 亦 有 “ 其词源意义是 “ 对某 物 的 需 求 , 急 需 ” (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G r i mm  u n d       ) ;另 d ,只在具体的物 需 求,急 需;匮 乏”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2, S. 1 7 3 1 ü r f t i g为 “ 贫 困 ” 的 意 思 。( 质层 面 上 才 有 “ D u d e n:D a s r o e  W ? r t e r b u c h d e r d e u t s c h e n S r a c h e,         g p β ,M , : , , )本文译为 “ ,即 可 指 物 质 方 匮 乏” B d . 2 a n n h e i m,W i e n Z ü r i c h D u d e n 1 9 7 6 S . 5 9 9 面 , 更指精神方面的稀缺与需求 。

·7 6·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 ① 诗学 于其中的原始统一 , 它可能在历史的场合中被掩埋 , 但永远不会 ‘ 过时 ’” 便彰显这样的精神整体 , 即真理 。 无 论 是 海 德 格 尔 还 是 伽 达 默 尔 都 拒 绝 诗 学 的 虚 构 和想象 :“ 诗学并非对任意什么东西的异想天开的虚构 , 也不是进入非真实境地的纯 粹设想和想象的游荡飘忽 。…… 在 对 作 品 之 本 质 以 及 作 品 与 存 在 者 之 真 理 的 发 生 的 关涉的本质性洞察中 , 会产生 这 样 的 疑 问 : 仅 从 幻 想 和 想 象 力 来 思 考 诗 学 之 本 质 ,
② 在否定诗学写作的虚构想象的同时 , ) 之本质是否足够充分 ? ” 也即筹划 ( E n t w u r f

海德格尔也扬弃了现代文学理论 中 将 文 学 创 作 仅 视 为 作 家 想 象 的 主 体 论 。 他 强 调 诗 , 我 们 可 以 将 这 种 规 定 理 解 为 一 种 使 命: 学本质所透 露 出 来 的 某 种 “ 隐 秘 的 规 定” “ ) , 将创作的东西 毫无疑问 , 现代主体主义直接误释创造的东西 ( d a s S c h ? f e r i s c h e   p 当作自作主张的主体的天才功 绩 。 …… 诗 学 筹 划 如 果 从 来 不 从 流 行 的 和 惯 常 的 东 西 ) 。不 过,诗 学 筹 划 那里获取馈赠 , 从这个方面来讲 , 可以说是它来自 于 无 ( N i c h t s 从来不是来自于无 , 如果通过它所 抛 掷 出 来 的 东 西 只 是 历 史 性 此 在 本 身 的 隐 秘 的 规
③ 在相同意义上 , 伽达默尔批判了浪漫派将神话 ( ) 。 ” )思 定 ( B e s t i mm u n M t h o s g y 想与诗学思想形成对立的幻觉 , 并 指 出 这 源 自 于 启 蒙 思 潮 的 错 误 判 断 , 就 是 将 诗 学

真正神话思想和伪 行为解释为自由想象的创造 , 从而断绝诗学与神话宗教的关联 :“ 神话 、 诗学的思想构成的对立也 是 浪 漫 派 的 幻 觉 , 这 一 幻 觉 建 立 在 启 蒙 运 动 的 前 判 。 ④ 断之上 : 诗学行为是一种自由想象的创造 , 不再分有神话的宗教关联 ” 诗人作为媒介来翻译并传 递 神 秘 的 消 息 , 恰 是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基 本 出 发 点 。 我 们 所说的神秘性是指一切人 类 理 性 无 法 推 及 的 境 域 , 由 于 不 同 的 时 代 , 不 同 的 语 境 , 或可名之为神 、 神性 、 自然 、 语 言 或 宇 宙 秩 序 等 。 就 近 现 代 而 言 , 诗 人 承 担 了 神 性 与人类 、 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媒介角色 ; 诗学作品以图像的多义性分有真理的整全性 ,
⑤ 情 有 独 钟 的 原 因 所 在。 伽 达 默 尔 这就是伽达默尔等德意志 思 想 家 对 “ 卓 越 诗 学”

) 这一名词的 应 用 基 于 一 种 回 归 本 源 的 理 解 。 该 词 源 来 自 对诠释学 ( H e r m e n e u t i k ) , 他 给 人 类 传 递 神 谕, 将 古希腊神话中神界与人 界 之 间 的 信 使 赫 尔 墨 斯 ( H e r m e s 神的语言翻译成人类语言 , 即 “ 把超出人类理解力的东西转化为人类智力可以把握 。 ⑥ 菲戈尔给出了另一个出处 : “ 诠释 学 就 是 中 介 的 艺 术 。 与 此 相 应 的 动 词 的形式 ” )作为掌 会 饮 篇》 中 就 有 解 说: 就 爱 洛 斯 ( h e r m e n e u e i n 的意 义 在 柏 拉 图 的 《 E r o s
, 《 潘德荣 : 《 精神诠释学的 “ 教 化” 目 的: 回 归 古 典 的 精 神 整 体》 中国社会科 学 报》



2 0 1 0年4月2 7日,第 A 0 6版。 , 孙 周 兴 译, 上 中 译 文 参 见 海 德 格 尔: 《 林 中 路》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6 0; ② H   g g g 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 0 0 4年,第6 0页。 ③ ④ ⑤ ⑥ ,第6 中译文参见海德格尔 :《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6 3 6 4; 4页。   - g g g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7 9.     , G a d a m e r, D e r e m i n e n t e T e x t u n d s e i n e W a h r h e i t( 1 9 8 6) 8, S. 2 8 6 f f . ? "GW             , 潘德荣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 理查德 · 帕尔默 :《 诠释学 》 0 1 2年,第2 5页。 ·7 7·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握哲学的神性权利而言 , 他将诸神的消息 传 递 给 人 类 , 他 也 将 人 类 的 请 求 、 愿 望 传 递给诸神 。 动词 h e r m e n e u e i n 的 意 思 就 是:告 示、联 结 和 翻 译。目 的 就 是 让 一 方 理 。 ① 在欧洲现代化过程中 , 诠释学放弃了虔敬倾听与忠实传递的作用 , 异 解另一方 ” 变为语文学的科学方法论 ; 科学 解 释 者 将 自 己 提 升 到 居 高 临 下 的 主 体 性 位 置 , 将 主 , 本用于对神话传说 、 圣经 体独立出来 , 将 “ 另一方 ” 置于解释者的对立面 ( 对象 ) 文本和法律文本的解释而成为文 本 解 释 的 一 般 方 法 论 , 概 念 性 的 观 看 取 代 了 感 应 性
② 伽达默尔则越过了 诠 释 学 的 现 代 性 , 沿 着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脉 络 , 回 归 到 该 的倾听 。

名词意义的本源 : 在倾听中去理解和分有 真 理 。 因 此 , 哲 学 诠 释 学 也 是 一 种 回 归 本 源的哲学 。 哲学诠释学意在解释真理的 整 全 性 在 诗 学 倾 听 中 何 以 彰 显 。 无 论 是 倾 听 神 性 如 荷尔德林 , 或是倾听自然如诗人歌德 , 他们 感 受 到 的 是 同 一 个 东 西 , 不 同 的 是 用 各 自的话语方式表述出来 。 他们的 共 性 在 于 , 感 应 那 个 只 能 分 有 而 不 可 占 有 的 更 高 的
③ 具有 “ 。 伽达默尔将诗 人 荷 尔 德 林 视 为 “ , ”( 存在 ( 真理 ) 诸 神 的 儿 子” 诗 v a t e s ④ 只有诗人才能认清 “ 来自上天的符号 , 并将它们释义为诸 人/先知 ) 的天赋秉性 。 ⑤ 诗人具备倾听神性 。 神的归来 …… 它们只在诗人成功写下的歌的语词中宣告自己 ”

消息的特殊能力 , 这些消息在 诗 学 文 本 中 显 现 自 己 的 存 在 。 在 神 性 消 遁 的 岁 月 里 , ) ,在 语 言 的 图 像 化 中 分 有 真 理 之 整 全。 这 假诗人之笔得 以 传 递 的 神 秘 性 ( M t h o s y 本是信使赫尔墨斯的职能与任务 , 也构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和目的 。 以科学理性为楷模的近现代体系哲学试图将所有非逻辑 、 去概念的思想 , 特别是 以图像多元性彰显神秘消息的诗学 , 排除在哲学殿堂之外 。 伽达默尔的精神导师和同 道者海德格尔则反其道而行 , 将概念的 、 逻辑的科学以及以单义概念为基础的体系哲 , 学均排除在哲 学 思 想 之 外 。 海 德 格 尔 一 再 说 明 , 科 学 ( 知 识 学) 只 是 获 得 知 ( 识) 即认识 , 与 “ 思 ( 想)” 没 有 关 系 。 “ 科 学 就 其 自 身 而 言 不 思, 也 不 会 思。 科 学 不 ” 由此 , 海德格尔 将 科 学 排 除 在 思 想 之 外 , 他 要 阐 明 的 不 是 诗 学 与 思 想 的 类 似 思。 性 , 而是确认它们的同一性 。 “ 写诗所言的东西与运思所言的东西从来不是同样的
⑥ 从德意志浪漫精神的传统来 ( ) , 然而 , 却是同一个东西 ( ) 。 ” d a s G l e i c h e d a s S e l b e     — —我 看 ,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哲学诗人诺瓦利斯 。 “ 诗学艺术显然只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G ü n t e r F i a l, H a n s e o r G a d a m e r 1 1 . F e b r u a r 1 9 0 0 1 3 .M ? r z 2 0 0 2,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s ? "i   -G   -     g g   , , , , : , , ü r J a h r b u c h H e r m e n e u t i k B d . 1 H r s . v o n G ü n t e r F i a l T ü b i n e n M o h r 2 0 0 2 I X.    g g g f   关于哲学诠释学与客体诠 释 学 之 争 , 可 参 阅 理 查 德 · 帕 尔 默 《 诠 释 学》 第 4 章 “ 关于 ,第6 诠释学的当代争论 : 贝蒂与伽达默尔的对峙 ” 6 页及以下 。 G a d a m e r, u n d d a s Z u k ü n f t i e, 9, S. 3 0. H ? l d e r l i n         ? " GW g , , 参见 G a d a m e r, D i e W i r k u n S t e f a n G e o r e s a u f d i e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1 9 8 3) 9 S . 2 7 0 . ? "GW             g g   , G a d a m e r, H ? l d e r l i n u n d d a s Z u k ü n f t i e( 1 9 4 7) 9, S. 3 2. ? "GW         g H e i d e e r, W a s h e i t D e n k e n ?GA 8, S. 9, 3 6, 2 1.       g g β

·7 8·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 — 运思或许也不另样 — — — 运思 ( ) 和做 们器官任意的 、 作为的和生产的使用 — D e n k e n ) 就是一个 ( ) 。 因 为, 在 运 思 中, 诸 种 感 性 将 其 印 象 的 财 富 转 运 诗 ( D i c h t e n e i n e r l e i — — 由此产生出来的东西 , 我们称之为思绪 ( ) 。 ” ① 到印象的新的样式 — G e d a n k e n ,“ 伽达默尔也同样认为 , 诗学就是哲学 , 因为 “ 诗学分有普遍东西的真理 ” 诗 , 因为史学就事物真实所是的那样认识事物 , 与此相反 , 诗学 学比史学更为 ‘ 哲学 ’
② 在他的经验视 ” 则描述事物可能的发生 , 这就符合了事物的普遍性和持久的本质 。

, ③ 歌德的诗学 域中 , 能将诗与思进行完美结合的天才就是 “ 做诗的和运思的歌德 ” 以其语言的自然性和图像的多义 特 征 完 成 了 真 正 具 体 的 玄 思 学 说 , 连 黑 格 尔 都 自 叹 弗如 。“ 黑格尔自己也意识到 , 运用概念进行的玄思学说 , 作为真正具体的玄思学说 。 歌德与同时代哲学家的最大不同在 在歌德的艺术家特性和人格中得以形象地完成 ” 于 , 其语言的自然性不是听从理性主体 的 概 念 性 逻 辑 , 而 是 在 “ 文 章 本 天 成, 妙 手 偶得之 ” 的无我境界中对自然的敬畏 、 倾听与记录 。“ 歌德在多产的诗学创作早期说 过 : 他的诗句像 是 不 请 自 来 的 , 一 般 是 在 夜 晚 , 在 周 遭 一 片 幽 暗 的 时 候 跃 然 纸 上 , ” ④ 歌德诗学的多义性图像 与其说是来自于艺术的愿望 , 不如说是听从于一种灵感 。 之思在更为宽广的视域中诗化地 展 现 人 在 自 然 中 的 境 况 , 因 此 , “ 在古希腊的意义 上 , 歌德也是哲学家 , 并且比起他同时代的 大 哲 学 家 更 接 近 本 源 。 因 为 他 不 认 同 与 — — 他更看到了它的人的条件性 ” 。 伽达默尔所说的与 他那时代对理性自主性的信仰 — 歌德同时代的大哲学家就指德国观念论哲学的代表人物 。“ 歌德的生活年代与伟大的 德意志哲学运动同时 , 德国观念论的大思 想 家 如 康 德 、 费 希 特 、 谢 林 和 黑 格 尔 都 是 。 ⑤ 他同时代的人 ” 歌德所接近的本源构成 了 德 意 志 精 神 的 基 调 , 它 承 认 人 的 条 件 性 、 有 限 性 , 突 显 倾 听 神 性, 顺 应 自 然, 分 有 语 言, 彰 显 真 理 之 整 全。 从 德 语 词 “ 诗 学” ( ) 的词源学出发 , 伽达默尔阐明了诗学的产生根源与诗人的媒介功能 , 同 D i c h t u n g ) 时取缔了现代文学理论赋予诗人的主体性自由想象 。 海德格尔在谈及对存在 ( S e n y 的领悟时同样认为放弃主体性才是我们能够倾听话语的前提 :“ 关于存在的这些主导 ) 做准备 , 而是对话语 ( ) 的倾听要求 语词从来不会为 ‘ 体验 ’( d a s E r l e b n i s W o r t e   。 ⑥ 诗的书写不是诗人的自由创作 , 而是 放弃所有的体验嗜好 , 由此而放弃主体性 ”

① ② ③

h i l o s o h i s c h N o v a l i s, F r a m e n t e u n d S t u d i e n 1 7 9 9 / 1 8 0 0, i n N o v a l i s  W e r k e, B d . 2, D a s ? "           - g p p , t h e o r e t i s c h e  W e r k,H r s . v o n H a n s J o a c h i m M ? h l S. 7 5 9 7 6 0.   -   - g
, G a d a m e r, D i c h t u n u n d M i m e s i s( 1 9 7 2) 8, S. 8 4.     ? "GW g   , u n d H e r a k l i t( 1 9 9 9) H e r m e n e u t i s c h e E n t w ü r e: V o r t r ? e u n d G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i n           ? " f g

:M A u s ? t z e, T ü b i n e n o h r S i e b e c k, 2 0 0 0, S. 2 3 4.   g f ,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u n d d i e s i t t l i c h e W e l t( 1 9 4 9) 9, S. 7 9, 7 5. ④ G ? "GW           , a d a m e r, G o e t h e u n d d i e P h i l o s o h i e( 1 9 4 7) 9, S. 7 0, 5 6. ⑤ G ? "GW         p ⑥ H e i d e e r, ? b e r d e n  A n a n GA 7 0, S. 1 0 9.     g g f g, ·7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诗人对更高声音的倾听而记录下来的文 字 : 书 写 是 一 种 听 写 过 程 。 诗 人 “ 是一个对 ”“ 诗学 , 无论是抒情 、 叙述还是戏剧类型 , 一直就是其要求和可 能 语言的恳请者 。 ) 一 般, 诗 人 处 于 只 能 接 受 的 状 态, 而 不 是 将 其 纳 入 到 批 判 性 , 都如听写 ( D i k t a t ’( ,来 自 于 的 经 验 世 界 中 。‘ 诗 学’ 这 个 语 词 就 来 自 ‘ 拉 丁 语: 说 话 ) d i c t a r e ‘ ’( , 或许在写诗的涵义中还留有更为古老的前人本主义的意 听写 , 强制 ) d i k t i e r e n
① 在 伽 达 默 尔 对 诗 人 写 诗 的 特 征 性 描 述 中,可 以 看 到 以 下 五 层 含 。 义层面的余音 ”

义 : 诗学的产生是外在强制性与内在感应 性 的 结 合 ; 诗 的 产 生 是 听 写 的 结 果 , 或 是 ) ;诗人的诗学书写来源于 对 语 言、神 性 或 自 然 的 倾 一种 “ 置入 ” ( 灵 感 ,e i n e b e n g 听 ; 消息自上而下 , 诗人只是处于感应和接 受 的 地 位 ; 人 们 没 有 能 力 以 经 验 世 界 的 知识 , 即科学方法论 , 对传达消息的诗学文本做任何的评判 。 与诗学的倾听相反 , 科学的观看则是一种概念性 、 强制性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论 。 , 他援引海德格尔来批判希腊人的 伽达默尔遂将科学方法论归结为知觉上的 “ 观看 ” ) 、 视形 — 思想 ( ) ,以 观看论 :“ 说到希腊人的 ‘ 观看性 ’ ( O k u l a r i t ? t E i d o s e n k e n -D 及他们将逻各 斯 平 整 为 判 说 的 逻 辑 , 海 德 格 尔 就 十 分 明 确 地 批 判 过 希 腊 人 的 这 种
② 伽达默尔反复 强 调 要 “ ‘ 。 肤浅 ’” 反对 ‘ 观 看’ 在 世 界 史 上 的 优 先 性, 这 种 优 先

性在哲学领域及其概念形成中起 着 主 导 作 用 。 我 们 立 刻 想 到 了 亚 里 士 多 德 《 形而上 观 看’ 具 有 相 对 于 其 他 一 切 感 性 知 觉 学 》 开头的几句话 , 它们强调了这一点 , 即 ‘ 的优越性 。 这便是希腊人著名的观看性 。 它 所 承 载 的 概 念 性 ,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为 我 们 ” ③ 这种观看性所成就的概念体系对欧洲近代的哲学 整个人本主义文化立下了遗嘱 。 与科学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 具 体 图 像 的 、 多 义 的 世 界 被 强 制 性 地 视 为 抽 象 概 念 的 、 单义的世界 。 伽达默尔谈的哲学 、 诗学和 语 言 问 题 都 涉 及 人 类 当 下 存 在 的 方 式 , 都 是 哲 学 诠 。 他对世界的理解均带有诠释学的效用历史的意识 , 他告诫我们不要 释学的 “ 应用 ” 将世界 “ 观看 ” 成科 学 理 性 的 对 象 , 解 析 成 单 义 可 用 的 东 西 , 这 种 对 语 言 的 统 一 ( , 对世界理解的统 一 ( ,抽象化和科学化就如巴比伦塔的建 科学语言 ) 科 学 方 法)
④ 无论是数学科学还是体系哲学都将所研究的东 造 , 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 灾 。



, G a d a m e r, H e i m a t u n d S r a c h e( 1 9 9 2) 8, S. 3 6 8.伽达默尔在多处阐明诗学写作 ? "GW       p 诗人与神性的关系在荷马史诗中亦有印证 : 的强制性听写特征 。 参见 GW 9, S. 3 3 5 3 4 6.   - “《 伊利亚斯 》 和 《 奥德赛 》 开始就 得 呼 唤 缪 斯 , 即 获 得 保 证 真 理 与 传 达 的 神 性 权 力 , ”G 这样才能开讲想要叙述的东西 。 e r h a r d K a i s e r, W o z u n o c h  L i t e r a t u r ? ? b e r  D i c h t u n     g

:K , L e b e n,Wü r z b u r ? n i s h a u s e n u n d N e u m a n n 2 0 0 5, S. 4 9. u n d      g g , a d a m e r, u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k( 1 9 8 8) 1 0, S. 1 4 0.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GW ② G       ? " , a d a m e r,, b e r d a s H ? r e n ( 1 9 9 8) n H e r m e n e u t i s c h e E n t w ü r e:V o r t r ? e u n d ③ G ?? "i           f g 伽达默尔这部 《 诠释学草稿 : 讲演与论文集 》 没有收入其全集 。 A u s ? t z e, S. 4 8. f , , a d a m e r, V i e l f a l t d e r S r a c h e n u n d d a s V e r s t e h e n d e r W e l t( 1 9 9 0) 8 S . 3 3 9 f f . ④ 参见 G ? "GW                 p ·8 0·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① 来强行简化世 西 “ 观看 ” 为对象而进行 极 端 的 客 观 化 , 用 “ 理 性 方 法 的 单 面 性” ② 这样的方法是 强 制 性 的 占 有 , 将 另 一 方 暴 力 地 间 距 化 、 客 观 化 和 对 界的多义性 。

象化 , 把自设的概念体系和主体理性 ( 即方 法 ) 强 加 给 主 体 设 定 的 客 体 和 对 象 , 客 体便因主体的使用目的而支离破碎 。 因而 , 在 概 念 系 统 的 科 学 方 法 的 作 用 下 , 本 该 “ ) 的真理就无法得到彰显 。 如其所是 ”( w i e e s i s t     若要真理得以彰显 , 就必须 放 弃 强 制 性 的 观 看 — 方 法 论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哲 学 诠 释学的倾听 — 理解说 。 所谓理解 就 是 将 自 己 融 入 到 对 话 之 整 体 性 中 , 以 询 问 而 不 是 干预的方式去倾听 。 伽达默尔强调 “ 倾 听” 的 优 先 性 是 因 为 它 行 走 在 通 往 真 理 的 路 上 :“ 倾听的优先性成为诠释学现象的基础 …… 对于借助语言的倾听而言 , 没有什么 是不可进入的 。 所有其他的感官知觉并不 直 接 分 有 。 倾 听 是 通 向 整 全 之 道 , 因 为 它 顺从倾听于逻各斯 ③ …… 倾听是 对 语 言 的 分 有 …… 倾 听 优 先 于 观 看 的 古 老 认 识 , 获 ” ④ 倾听的特征在于其无我性 、 被动性和接纳性 , 在于倾听者的虔敬 有崭新的分量 。 与谦卑 。 唯有虚静倾听另一方的表述时 , 倾 听 者 才 能 感 受 和 感 应 真 理 的 整 全 性 , 能 因为真理就是 让真理如其所是地彰显出来 , 而不被外来的方法与尺度强迫和割裂 。“
⑤ 整全之真理就只有在倾听 — 接纳的被动中才能如是彰显 , 而科学方法论的 ” 整全 。

主动性介入和干预 , 真理本真状态的彰显 便 会 受 到 侵 扰 。 因 此 , 彰 显 整 全 真 理 的 诗 学成为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借以对抗理性科学和体系哲学的有效方式 。

三 、 哲学诠释学对诗学的理解
以倾听来分有真理之整全 是 诗 学 的 本 质 , 也 可 以 说 是 对 语 言 的 听 从 , 是 诗 人 在
⑥ 语言对每个人的 “ 。 ,即对 无我状态中语词的具 体 化 , 是 “ 语 言 在 言 语” 先 行 性”

① ② ③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5.     、 “ ,以维护诗学的多维 海德格尔就批判现 代 科 学 的 “ 单 线 性” 单面性” 和 “ 单 维 性” 性 、 图像性 。 H e i d e e r, W a s h e i t D e n k e n? GA 8, S. 2 8, 3 6, 3 7, 7 5.     g g β 这里的逻各斯不应从 现 代 科 学 意 义 上 来 理 解 , 而 是 要 从 神 性 — 自 然 的 维 度 理 解 为 在 人 , 圣 经》 的 “ 太 初 有 道” 的 道, 原 文 就 是 希 腊 语 的 L 本之上的 、 更宏大的秩序 。 《 o o s g 指的就是上帝之语 ; 哈曼的 “ 语言 就 是 逻 各 斯 ” 同 样 是 圣 经 含 义 的 延 续 ; 伽 达 默 尔 此 处的 “ 逻各斯 ” 可以理解为更高的存在秩序 。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GW 1 S . 4 6 6 .相 似 论 述 见 G a d a m e r,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 , H e r m e n e u t i k ( 1 9 8 8) 1 0,S. 1 4 1; P h ? n o m e n o l o i e v o n R i t u a l u n d u n d Z u r             "GW ? g

, S o r a c h e( 1 9 9 2) 8, S. 4 0 3. "GW   a d a m e r, a s GW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5 2. ⑤ G ?W "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U n t e r w e s z u r S r a c h e, GA 1 2, 1 9 5 9, S. 1 2. ⑥ M         g g g p ·8 1·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 ① 是诗学得以理解的基本前提 。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 人的思想的某种 “ 预先给定性 ” 尔所理解的语言 , 并非自索绪尔 以 来 的 现 代 语 言 学 所 定 义 的 人 类 智 能 。 正 是 在 这 个 意义上 , 才能理解海德格尔对人是语言之主宰的批判 :“ 人摆出一种姿态 , 俨然成了 ” ② 语言的塑造者和大师 , 殊不知 , 语言永远是人的主宰 。
③ 理解诗学同 ” 对于读者而言 , 理解卓越的诗学文本 , “ 则 应 顺 从 诗 人 的 听 写。 ④ 来倾听神秘性声音 。 样是心灵 ( 阅读经验与生命体验 ) 的参悟 , 即用 “ 内在之耳 ”

追问作者的原意是没有意义的 , 因为作者作 为 “ 游 戏 者 已 经 不 复 存 在, 存 在 的 只 是
⑤ 所谓被他们所游戏的东西就是图形 ( ⑥ 即诗学 , ) , 被他们所游戏的东西 ” G e b i l d e

图形 ) 而被固定下来的文字 。 同时 ,“ 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意味着 : 真理之被固 形成 (
⑦ ” 定于形态存在中 。

, 由此可在理解 理解就是与文本 , 即固定的图形或形态进行 “ 不可穷尽的对话 ” 中分有真理 。“‘ 文本 ’ 在对一个人说话 , 作为强制听写的诗而言 , 理解性阅读不是 回归到作者及其声音 , 而是指向 涵 义 与 音 响 的 朝 前 推 进 的 释 义 , 这 些 涵 义 与 音 响 是
⑧ 所 谓 对 话 不 是 在 作 者 与 读 者 之 间, 而 是 在 文 本 与 读 者 之 间 进 ” 读者倾听出来 的 。

行 。 诗不是诗人的主体意识 的 表 述 , 诗 人 本 身 仅 是 消 息 的 翻 译 者 、 传 递 者 。 消 息 传 递结束 , 诗文即告完成 , 诗 人 也 就 销 声 匿 迹 。 读 者 要 进 入 诗 学 文 本 , 就 得 “ 将作品 从它本身无关的所有关联中解脱出来 , 从而使作品独自为其自身和栖于本身而存在 。 然而 , 艺术家最本己的目的也趋 向 那 里 。 作 品 应 该 通 过 艺 术 家 而 放 归 到 其 立 于 自 身 ) 。 正是在伟大的作品中 , 此地只谈论这种艺 术 , 较 之 于 作 之中 ( I n s i c h s e l b s t s t e h e n 品 , 艺术家一直是无足轻重的 , 为了作品的 产 生 , 他 就 像 一 条 在 创 作 中 自 我 消 亡 的
⑨ 海德格尔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重述了哈曼和浪漫派的艺术理念 , 即艺术家 ” 通道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G a d a m e r, o i k o d e r R e t h o r i k? N o c h m a l s z u r F r ü h e s c h i c h t e d e r H e r m e n e u t i k             ?L g g , ( 1 9 7 6) 2, S. 2 9 8. "GW   , H e i d e e r, w o h n e t d e r M e n s c h, 7 S . 1 9 3 . M a r t i n . . . d i c h t e r i s c h           ? "GW g g , , , , G a d a m e r?W u n d B i l d -爮 s o w a h rs o s e i e n d 1 9 9 2) 3 9 2. o r t 8 S. 爭( "GW         ) 就有 6 次之多 , 参 仅以伽达默尔全集第 2 卷为例 , 他用 “ 内在之耳 ”( d a s i n n e r e O h r     , 见 GW 2, S. 7, 2 0 5, 3 6 0, 3 5 1 f 3 7 1.   ,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1 7.     ) ;其次还有拓本图像 ( ) 、以 德语 G e b i l d e含有多义 , 最 主 要 的 就 是 图 像 ( B i l d A b b i l d ) 和前图 像 ( ) ; 名 词 动 词 形 态: 形 成 图 像 ( ; 及原始图像 ( U r b i l d V o r b i l d s i c h b i l d e n)   有 自 然 、 神 性 和 世 界 精 神 的 图 形 等 含 义 。( 参见 D e u t s c h e s  W ? r t e r b u c h v o n J a c o b     ) 将构词角度与伽达默尔的整体思想 u n d  W i l h e l m  G r i mm , B d . 4, S. 1 7 6 8 1 7 7 3 G r i mm  - ) 概念是指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图像 ( ) 。 结合起来看 , 伽达默尔的 “ 图形 ”( G e b i l d e B i l d

⑦ ⑧ ⑨ ·8 2·

,第5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5 1.中译文参考海德格尔 :《 1页。   g g g , D e k o n s t r u k t i o n GW G a d a m e r, u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k( 1 9 8 8) 1 0, S. 1 4 0. ? "       ,第2 林中路 》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A 5, S. 2 6.中译文参考海德格尔 :《 5—2 6页。   g g g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的媒介作用 , 在诗学的理解中要消除诗学 以 外 的 一 切 因 素 , 消 除 诗 人 ( 艺 术 家) 的 作 品) 获 得 了 自 主 性, 赢 任何意图 , 作品诞生之日就是诗人消亡 之 时 。 诗 学 文 本 ( 得了自己的属性 , 诗学的涵 义 和 真 理 不 在 文 本 之 外 , 而 在 文 本 自 身 中 。 因 此 , 读 者 也就无需追问诗人的原义 , 而是 直 接 与 诗 学 文 本 进 行 对 话 , 用 内 在 之 耳 来 倾 听 普 遍 消息 , 即整全性真理的传达 。 正是由于诗学的自主性及 其 真 理 的 内 在 性 , 也 就 无 需 外 在 的 尺 度 去 衡 量 。 卓 越 ) 的固定形式在阅读中回到语言的流动状态 , 变 回 声 的诗学文本作为神话 ( M t h o s y 音 , 在顺从倾听中再次彰显其真理 , 任何理 性 科 学 的 方 法 论 的 认 识 、 把 握 和 切 割 都 ) 是人们必须去倾听的东西,若 要 正 确 有损于真理的整 全 性 展 现 。 “ 神话 ( M t h o s y 。 ① 这里的 “ 对待它 , 就不能使用解释性工具 , 而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和服从者 ” 解 论赫尔德的高级研讨班 ” 也已专门 释性工具” 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论 。 海德格尔在 “ ) 、“ )与 “ /服从 /顺从倾听 ” ( ) 论述过 “ 谛听”( 倾听 ” ( 听从 h o r c h e n h ? r e n e h o r c h e n g
② 由 ” 的关系 : “ 人在倾听 , 因为他在倾听 , 或者他能倾听 , 因为他在谛听 , 在听从 。

于诗学的自主性特征 , 对它的解 释 就 不 需 要 在 其 之 外 的 衡 量 标 准 , 更 不 需 要 科 学 方 法这把尺度 。“ 只要它是图形 , 衡量它的尺度就只能在它之中可以找到 , 完全不能用 ;因为对诗学作品的经验本身 “ 就包含了理解在里 在它之外的任何东西 来 衡 量 它 ”
③ 理性 。 面 , 这种经验自身就描述了诠释学的现象 , 显然不是在科学方法的意义上 ”

科学的诉求就是 …… 以概念的 科学不能解释诗学的原因还在于其方法论的局限性 :“ ” ④ 如 此,本 在 语 言 象 征 的 多 义 性 中 展 开 的 神 话 消 息, 单义性克服多义象征的语 言 。 只能由主体意识的方法论任意切割成它预先所要的那个样子 。 与科学方法论对真理的独 占 要 求 不 同 ,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理 解 是 恒 久 的 进 行 时 , 读 者与文本处于不断变动的关联中 , 以此 构 成 理 解 的 循 环 。 循 环 “ 既 不 是 主 观 的, 也 ,“ 不是客观的 , 而是将理解作为传递物运动和 解 释 者 运 动 的 交 织 游 戏 来 描 述 ” 涵义 主体性的作 为 , 而 是 由 通 过 我 们 与 传 递 物 相 关 联 和 形 成 的 共 同 的预先推定 ” 不是 “ ,“ , 而是描述理解的存在论的结 性所规定 ” 理解的循环完全不是一种 ‘ 方法论循环 ’



G a d a m e r, D i e W i r k u n S t e f a n G e o r e s a u f d i e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9, S. 2 6 3.关于神话 ? "GW             g g   )及 《 神话与逻各斯》 ( 神 概念的更详细阐述 , 参见全集第 8 卷 : 《 M t h o s u n d L o o s     y g ) 等文论 。 话与理性 》( M t h o s u n d V e r n u n f t     y M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V o m  W e s e n d e r S r a c h e,Z u r  H e r d e r s A b h a n d l u n b e r d e n           g g p g? d e r S r a c h e, GA 8 5, S. 8. U r s r u n     p p g  在艺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1 1 7, 1 0 6.海 德 格 尔 有 类 似 的 表 述 : “     ,见 M 术的作品中 , 在 者 的 真 理 将 自 身 设 置 于 作 品 之 中 ” a r t i n H e i d e e r, H o l z w e e,   g g g GA 5, S. 2 1.   G a d a m e r, a s i s t W a h r h e i t ?( 1 9 5 7) 2, S. 4 9. ?W "GW       ·8 3·

② ③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 ① 在此 , 伽达默尔不仅反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理解方法论 , 更是拓展 构要素 ” 整体与部分 ” 的理解之循环 , 特别是将 理 解 在 存 在 论 层 面 上 加 以 解 释 。 无 论 是 了 “ 作为传递的文本 , 还是文本的解释者都处于不断互动和变动中 。 诗学文本在历史性过程中 会 因 时 代 、 境 况 的 差 异 而 受 到 不 同 的 接 受 和 解 释 , 解 释者本身的阅 读 经 验 与 生 命 体 验 构 成 其 存 在 的 方 式 。 这 种 存 在 方 式 决 定 了 解 释 者
② 文 “ , 解释 者 的 解 释 视 点 “ ,而是 “ 。 文本的归属性 ” 不 可 任 意 选 择” 预 先 被 给 予”

本理解也就将解释者作为此在的 个 体 归 入 历 史 与 传 统 的 整 体 之 中 , 脱 离 存 在 的 结 构
③ 理解的循环 也 就 进 入 了 更 为 宽 广 的 哲 学 范 围。 解 性关联也就谈不上理解和 解 释 。

释者既是文本的虔敬倾听者 , 也 是 拘 囿 无 限 性 存 在 中 的 有 限 性 此 在 。 人 的 存 在 因 其
④ 。 历史境况均会 “ 受到限制 、 并受到各种样式的制约 ”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扬弃 了 科 学 研 究 者 自 封 的 主 宰 地 位 , 批 判 其 将 研 究 之 物 ” ⑤ 视为对象的高傲姿态 。 “ 诗 人 的 诗 不 允 许 我 们 做 任 何 居 高 临 下 的、 批 判 性 评 判。 强调将人 、 读 者 、 解 释 者 放 在 一 个 谦 卑 的 地 位 , 提 出 用 “ 内 在 之 耳” 倾 听 的 说 法, 对神性 、 语言和自然秩序的倾听 , 就是对理 性 不 可 抵 达 的 神 秘 东 西 的 倾 听 ; 理 解 者 必须放弃将倾听的东西视为客体的主体 性 地 位 , 倾 听 分 别 显 现 在 “ 世 界 秩 序、 音 乐
⑥ 之中的总 体 秩 序 。 放 弃 主 体 性 既 不 是 用 现 代 价 值 标 准 去 衡 量 和 秩序和灵魂秩序 ”

评判历史性文本 , 也不是解释者放弃自己进入诗学文本 , 而是将自己带入文本之中 , 形成一个理解的整体 , 构成一种存在方式 , 从而在不断变化的视域融合中理解文本 , 通往整全性真理 。

四 、 结    语
本文试图将哲学诠释学置于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框 架 中 加 以 解 释 和 理 解 。 浪 漫 精 神与启蒙思潮是欧洲思想史上的 一 对 孪 生 姐 妹 。 只 有 在 与 启 蒙 思 潮 的 对 比 中 才 能 厘 清和说明浪漫精神的历史意义与 现 实 意 义 。 以 主 体 理 性 和 主 客 对 立 为 特 征 的 启 蒙 思 潮在欧洲范围 内 自 文 艺 复 兴 以 来 逐 渐 占 据 绝 对 的 主 导 地 位 , 而 相 对 强 调 对 神 秘 性
中 译 文 参 见 加 达 默 尔: 《 真理与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9 8, 2 9 9;     , 洪汉鼎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 方法 》 0 0 4年,第3 7 9页。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3 3 4.     “ 传统归属就其根本和本质而言 , 完全属于此在的历史性的终 结 性 , 就 如 其 [ 此 在] 自 ”参见 G 身对未来可能 性 被 设 计 的 存 在 属 于 其 历 史 的 终 结 性 一 样 。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M e t h o d e, GW 1, S. 2 6 6. u n d    ④ ⑤ ⑥ ·8 4· , 中译文参见加达默尔 :《 真理与方法 》 G a d a m e r, W a h r h e i t u n d  M e t h o d e, GW 1, S. 2 8 0;     第3 5 6页。 , D e r GW G a d a m e r, V e r s u n d d a s G a n z e( 1 9 7 9) 9, S. 2 5 7. ? "           , G a d a m e r, K u n s t u n d N a c h a h m u n 1 9 6 7) GW 8, S. 3 4 f . ? "       g(

① ② ③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 ) 感应与接受的 浪 漫 精 神 始 终 处 于 其 阴 影 之 中 。 我 们 从 思 想 史 视 角 描 述 了 M t h o s y 浪漫精神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 着重论述 人 与 神 性 、 自 然 和 世 界 的 关 系 问 题 , 勾 勒 出一个历史性框架 , 并在这一框 架 内 去 理 解 哲 学 诠 释 学 。 哲 学 诠 释 学 继 承 了 自 埃 克 哈特以来的用 “ 内在之耳 ” 倾听的说法 , 弱 化 宗 教 因 素 , 突 出 诗 学 涵 义 , 强 调 无 论 是诗人写作还是诗学理解 , 都是对语言的 倾 听 , 对 自 然 秩 序 的 倾 听 , 即 对 神 秘 性 的 倾听 。 这种倾听方式就是将自己 带 入 对 话 的 另 一 方 而 形 成 一 个 整 体 , 真 理 就 在 这 整 体性对话中得以彰显 。 在论述浪 漫 精 神 的 历 时 性 中 展 现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共 时 性 , 突 出 它们的交错性和互补性 , 这不仅 有 助 于 我 们 更 精 准 地 定 位 并 讲 述 哲 学 诠 释 学 , 而 且 还可以从诠释学立足点去反观并重新认识与理解德意志浪漫精神及其传统脉络 。 哲学诠释学是德意志浪漫 精 神 的 历 史 性 延 续 , 它 从 属 于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 是 这 一精神在 2 0 世纪思想语境中的一种新形态 。 从总体上看 , 哲学诠释学将自己视为德 意志浪漫精神 的 传 承 者 , 重 新 提 出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基 本 问 题 : 人 与 语 言 、 神 性 、 自然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 诗学艺术的功能 与 任 务 ; 诗 学 与 科 学 的 关 系 等 。 在 浪 漫 精 神的框架中 , 重申人在这些关联 的 整 体 性 中 的 谦 卑 地 位 , 给 予 存 在 者 在 世 界 中 存 在 的准确定位 , 将人的此在理解为 宇 宙 整 体 性 存 在 中 的 有 限 元 素 ; 解 构 人 类 自 给 的 主 体地位和由此而产生的主客体分 裂 的 现 代 性 制 作 ; 真 理 不 是 主 体 对 客 体 的 方 法 论 作 用 , 不是主体在对客体的观 看 、 抓 取 、 认 识 和 占 有 中 所 获 得 , 而 是 存 在 者 于 存 在 之 整体性中对真理的倾听 、 感应 、 理解和分有 。 与卓越诗学一样 , 哲学思考 的 伟 大 就 在 于 它 的 特 殊 时 间 性 和 长 久 有 效 性 。 哲 学 家总是从其自身境域中来进行 思 想 活 动 , 同 时 又 能 有 效 地 指 向 未 来 。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新形态在于其阐述浪漫精神 时 的 具 体 应 用 , 即 从 其 所 处 的 历 史 — 文 化 语 境 出 发 来 思 考近现代的重大主题 。 整个 2 0 世纪 , 人们亲历了科学理性势如破竹的成功 , 也经历 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科学技术对欧 洲 造 成 的 巨 大 伤 害 , 由 此 对 人 的 崇 高 及 其 理 性 能 力 产生严重怀疑 , 科学理性的无限度 扩 张 所 引 发 的 生 态 危 机 比 以 往 任 何 时 代 显 得 更 为 具体和严峻 。 如果说 , 哲学诠释学是对德意 志 浪 漫 精 神 的 拓 展 , 那 也 是 因 为 其 时 代 所然 ,2 逻辑结构 ” 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 0 世纪人类生物的存在因其自身的本质性 “ 威胁 。 无论海德格尔还是伽达默尔的哲学 论 述 , 无 论 他 们 论 述 怎 样 的 题 目 , 都 在 围 绕着人类的存在问题 。 在人类进入 2 1 世纪的今天 , 科学理性所造成的危机似无缓解 之迹象 。 因此 , 在反思主体性启蒙思想的同 时 , 深 入 理 解 和 解 释 德 意 志 浪 漫 精 神 以 及哲学诠释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 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 责任编辑 : 莫   斌   责任编审 : 柯锦华 〕

·8 5·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3 年第 9 期

, l o c a l i d e n t i t a n d l o b a l i d e n t i t a n d s e r v e a s t h e b r i d e b e t w e e n d e v e l o i n c o u n t r i e s                   y g y g p g     d e v e l o e d o n e s . a n d     p ( )G 2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W u J i a n u a n 7·           g g· 6 p T h e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r e r e s e n t e d b H. G. G a d a m e r a t t e m t s t o c a r r               p p p y p y   t h e h i s t o r i c i t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t o r e f l e c t o n a n d c r i t i c i z e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o n                         y   , r a t i o n a l i t a d v o c a t e d b W e s t e r n E n l i h t e n m e n t w i t h a v i e w t o l i b e r a t i n h i l o s o h             y y g g p p y       f r o m t h e D e s c a r t i a n s c i e n t i f i c m t h o l o o f t h e s u b e c t a n d s u b l a t i n t h e d i c h o t o m                   y g y j g y     b e t w e e n t h e s u b e c t a n d t h e o b e c t .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i s a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i n u a                     - j j p t i o n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I t i s a n d o f G e r m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a n d i s i t s a r t a r c e l                         p p f o r m u n d e r c o n t e m o r a r i d e o l o i c a l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 P h i l o s o h i c a l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n e w           p y g p   , i n h e r i t s t h e c l a i m o f l i s t e n i n w i t h t h e? I n n e r E a r i n c e M e i s t e r E c k h a r t a n d w e a k e n s "s                   g   t h e r e l i i o u s e l e m e n t t o h i h l i h t t h e s i n i f i c a n c e o f o e t i c s . I t s t r e s s e s t h a t b o t h o e t i c                         g g g g p p ,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a r e t o l i s t e n t o l a n u a e n a t u r a l o r d e r a n d M t h o s . c o m o s i t i o n                   g g g y p   T h i s w a o f l i s t e n i n i s t o b r i n t h e s e l f i n t o t h e o t h e r s i d e o f a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t o c o n s t i t u t e                             y g g       a w h o l e .H e n c e t h e d i s c o v e r o f t r u t h i n a h o l i s t i c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y   ( )T 3 h e M i c r o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r a d e F r i c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D e v e l o i n P o w e r s:                 p g   W i t h t h e E x a m l e o f I n d i a s A n t i u m i n a a i n s t C h i n a ?           -D   p p g g   a n X i a o s o n a n d  X i e S h e n x i a n 6·  W   g  g g· 8   , B u i l d i n o n G r o s s m a n a n d H e l m a n s? P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S a l e o d e l t h i s s t u d ? "m             g p y   e m l o s t h e c a s e l e v e l d a t a i n 1 9 9 9 2 0 0 9t o a n a l z e e m i r i c a l l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f a c t o r s     -       -       p y y p y g     , i n I n d i a s d e c i s i o n t o i m o s e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o n C h i n a a n d t o r e v e a l t h e m i c r o ?           -             p p g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e c o n o m i c 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I n d i a .T h e r e s u l t s                   t h a t t h e o f t h e I n d i a n a n t i d u m i n c a n s i n i f i c a n t l s h o w o l i t i c a l o w e r e t i t i o n e r                 -     p g g y p p p   , i n c r e a s e t h e d u t l e v e l o f t h e f i n a l d e c i s i o n a n d t h a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i m o r t                     y p p     r a t i o a n d d u t i e s i s d e t e r m i n e d b t h e f a c t w h e t h e r t h e e t i t i o n e r b e l o n s e n e t r a t i o n                       p y g p   ; a o r a n i z a t i o n o r n o t t h e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h a v e a c o r r e l a t i o n t o o l i t i c a l o s i t i v e             -         g p g p p   w i t h I n d i a s t r a d e d e f i c i t w i t h C h i n a .T h e s e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I n d i a n o v e r n m e n t s ? ?                     g d e c i s i o n o n a n t i d u m i n d u t i e s i s u n d e r t h e o b v i o u s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o f o l i t i c a l o w e r     -                     p g p p   d o m e s t i c i n t e r e s t r o u s a n d 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 o f s u r e s s i n C h i n a t o a i n a n a d v a n t a e i n                         g p p p g g g   t h e c o m e t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c o u n t r i e s .           p ( )T 4 e c h n o l o S i l l o v e r s i n t h e T r a n s n a t i o n a l O u t s o u r c i n S s t e m a n d t h e T e c h n o l o i c a l               g y p g y g     · o f t h e R e c e i v i n C o u n t r a n J u n·1 0 8 I n n o v a t i o n        W g  g y   , U n l i k e F D I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d e t r a n s n a t i o n a l o u t s o u r c i n d o e s n o t i n c u r t e c h n o l o                 g g y   , s i l l o v e r s t h r o u h a s i n u l a r a t h b u t t a k e s e f f e c t t h r o u h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a v a r i e t o f                         p g g p g y  
·2 0 6·



  本文关键词: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82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