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对无为概念的新定义及理论贡献
本文选题:《淮南子》 + 无为 ; 参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淮南子》编撰者学派立场不完全一致,根据其主张的不同,可划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儒家派。老庄派在吸取老子、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无为就是不在条件不成熟之前贸然行动,而是顺势因循或推动事物基于天性的自主行为,突出了无为由道化成术的一面。黄老派则大力发展了战国以来君道无为的观点,认为无为就是拥有权势和智力的人(以君主为代表)不因此而肆意作为,所有作为都不是从己意出发,而是一准于客观的法则,突出了无为即克己、自律的一面。儒家派则批评了流俗关于无为即静止不动、无所作为的错误看法,认为无为就是遵循客观的物理来行事,借助各种条件来立功,突出了无为成就大有为的一面。在古代思想史上,《淮南子》首次对无为作了精确的定义,也首次对有为进行了界定,大大强化了无为从道至事、由道化术的特征,使之实践性得到拓展,为无为思想的发展作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Abstract]:The writers' school of Huainan Zi i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According to its different opinion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Laozhuang school, Huang Lao school and Confucian school.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Laozi and Zhuangzi's thought, Laozhuang school thinks that inaction is not acting hastily before the condition is not mature, but the autonomous behavior of following or promoting things based on nature, which highlights the side of inaction formed by Taoism. The Huang Lao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vigorously developed the view of the monarch who had done nothing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believed that inaction meant that people with power and intelligence (represented by the monarch) did not act wantonly because of this, and that all their actions were not based on their own wishes, but on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ity. It highlights the side of self-discipline and self-control in the absence of action. The Confucian school criticized the wrong view that inaction is standing still and doing nothing, thinking that inaction is to follow objective physics, to do meritorious deeds with various conditions, and to highligh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inac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thought, Huainan Zi defined ina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 also defined action, which greatly strengthe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action from Taoism to things, so that its practicality was expanded. 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inaction.
【作者单位】: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ZW088)
【分类号】:B23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杜绣琳;;《淮南子》文艺理念的辩证与矛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钱荣贵;;刘安《淮南子》的编撰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昝风华;;《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5 王乐;刘秀慧;;《淮南子》散文新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吕子方;;《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J];安徽史学;1960年01期
7 华友根;;《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J];学术月刊;1985年03期
8 燕国材;再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1期
9 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J];学术月刊;1991年06期
10 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中平;;《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及其形成与意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向前;;《淮南子》的“无为”论[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少波;;始于社会化而终于自然化——《淮南子》的学习与修养论[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八卷)[C];2012年
4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兴来;朱玉胜;;《淮南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及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淮南市文化局调研局 张子贺;《淮南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N];淮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淮南子》文化园开工[N];淮南日报;2009年
3 高旭;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N];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何婷婷;寻味历史文化神韵 绽放瑰宝绚丽光芒[N];淮南日报;2010年
5 冷卫国;照辞如镜,析理如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淮南努力打造《淮南子》文化品牌[N];淮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彭代英;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的“科学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8 陈崇韧;第三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N];淮南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杰;第四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N];淮南日报;2009年
10 张子贺;《淮南子》:淮南独具的文化瑰宝[N];淮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青远;《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方娟;《淮南子》中儒墨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郭琛;《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岑;《淮南子》中的艺术形神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郝转萍;《淮南子》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淼;《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艳;《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娟娟;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杰;《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6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84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