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学术争鸣大事件(上)

发布时间:2016-11-24 01:33

  本文关键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编者按:时光荏苒,2014年即将逝去。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始终以学术视角,关注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着力使思想的火花在学人交流中迸发,用人文关怀之精神照亮大众视野。本期主题为年终之“回顾”,选取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争鸣的焦点问题进行总结,分上下两期在“争鸣”版刊发。回首过去,迈入新的一年,“争鸣”版仍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在切磋砥砺中追求真知,推动学术发展。

  马克思主义

  关注中国问题 讲好中国话语

  张艳涛

  2014年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理论争论和思想交锋值得关注。概括起来,学界主要围绕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问题与困境、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三个热点展开理论争鸣。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成为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界逐渐升温,常常以“学术研究”为名行解构历史之实。针对一些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参见尹保云:《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马龙闪:《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龚云在《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中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在于通过虚无历史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减弱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

  虚无主义是西方现代化的主要困境之一。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既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现实”,更是“最大的梦想”。中国强大不仅有赖经济崛起,更有赖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的强大。中国现代化需要自觉的文化精神支撑,应通过人文关怀消除虚无主义和现代性焦虑。

  问题与困境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生长点。杨耕《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王晓升《马克思主义的时尚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江海学刊》2014年第5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来思考,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所提出的理论是不是真有用。”陈锡喜在《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话语还是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辨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9期)中指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澄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排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教条主义的独断论话语,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须继续做的工作。”

  开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成熟的表现。中国在发展进程中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同时也拥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绝不能因客观的问题,而在主观上缺乏自信。

  意识形态安全和话语权成为研究焦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频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基于中国道路提炼中国理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中国话语权,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国内学界关于话语权问题的争论,集中体现在如何理解中国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上。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一文指出,“有底气、有思想、有自信、有感染力、有影响和有主导权”六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会影响中国话语权。王秀敏和张国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多维审视》(《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认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涉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话语权问题,也关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我们应坚持中国立场,面向中国问题,讲好中国话语。这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也有助于提升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关键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89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b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