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哲学研究_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
本文关键词: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
编辑的论文集
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
与杰索普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
的出版为标志,
国家理论实现了在新世纪的复兴。这些复兴了的国家理论, 多声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或受到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研究政治哲学史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
史上的积极探索, 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就方法论的自觉而言, 当代最负盛名的国家理论家杰索普指出, 他的国家理论 式利用了社会科学家广泛的学识和研究 受到了马 克思的前学科 ( predisciplinary )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启发, 又以后学科的 ( po st disciplinary ) 方 。在杰索普看来, 尽管经典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前学 科, 当代政治经济学却正在变成后学科。在 19 世纪中期, 政治经济学开始被分成不同的学科: 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和人类学。我们现在目睹了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学 科边界的崩溃, 并且重新发现了作为社会结构的社会基本关系, 而不是作为纯粹学科探究的客 观参数之空间与时间。但是我们不可能返回到存在于 19 世纪中期专门化学科在欧洲和北美被制 度化以前的前学科的时代。相反的是, 我们要更好地发展和结合复数的、交叉的和后学科的分 析, 这种分析不仅应吸取不同的学科和研究传统, 还要发展寻求超越学科界线的新的概念和方 法 。这种方法论的自觉是杰索普国家理论的重要特色, 也应该成为可供我们汲取的重要思维经 验。 本文责任编辑: 孙 麾
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
衣 俊 卿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以罗尔斯 正义论 的发表为标志, 政治哲学研究在西方全面复兴,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话语政治理论、后现代政治理论、后马克思主 义等都成为政治哲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同传统政治哲学相比,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变, 在于从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 治哲学的范式转变。
一、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 政治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和政治体制的合法 性基础进行形而上的反思, 对政治体制的建构和政治活动的开展进行价值判断, 并提供理念基 础的哲学反思活动。政治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不 同形式的制度安排调控社会秩序, 因此,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和控制。所谓宏观政治是指国家制
Bob Jesso p, T he Futur e of the Cap italist State. Cambridg e: P olity Press, 2002, p. 1. 参看杰索普 论文化政治经济学中的前学科性和后学科性 , 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23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6 期
度的安排、国家权力的运作等宏观的、中心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 而所谓微观政治是指内 在于所有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在现代性的视 域中, 宏观政治主要表现为理性化的权力运作和制度安排, 而微观政治既包括不同形式的知识 权力, 也包含自发的文化权力。 按上述区分, 可以断言, 传统政治哲学, 以及传统史学、社会学等, 都以宏观政治哲学的 研究范式为主导。它们主要以国家权力的运作、政治制度的安排,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正义、 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威、权利、义务等基本政治概念为对象, 而忽略社会生活其他层 面的边缘化的权力结构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微观控制机制, 或者将这些微观权力视作被宏观权 力决定的、微不足道的附属物。在当代政治哲学中, 虽然关于宏观权力的思考依旧是研究的主 题, 但是, 我们看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发展趋势。首先, 福柯、德勒兹等人的后现代微观政治学 开始了对微观政治现象和微观权力结构的自觉关注。福柯关于军队、监狱、医院、学校等边缘 化领域中的规诫性的、规范化的、分散化的微观权力的分析, 以及德勒兹等人关于欲望政治的 分析和博德里亚关于边缘与差异政治的分析, 都属于典型的微观政治哲学批判。其次, 以拉克 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强调的建立在各种政治因素连接基础上的领导权和 多元的新社会运动, 以及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策略显而易见属于围绕着领导权而展开的微观政 治斗争。再次, 20 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学理论和长时段理论, 以及意大利的微观史学派、 德国和奥地利的日常生活史学派等, 还有 20 世纪西方哲学界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 论, 等等, 都在方法论上自 觉不自觉 地揭示出 微观政治 的重要性。因此, 凯尔纳和 贝斯特在 后现代理论 中断言, 1968 年的 五月风暴 之后, 许多左派的新社会运动开始 拥抱微观政 治学, 把它视为真正的政治斗争领域 。他们指出, 压迫和统治下解放出来 。 微观政治关注日常生活实践, 主张在生活
风格、话语、躯体、性、交往等方面进行革命, 以此为新社会提供先决条件, 并将个人从社会 在对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宏观政治哲学和微观政治哲学做了基本的区分之后, 必须明确 指出, 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 实际上并不存在截然不同、彼此分离的微观政治和宏观政治, 即 使德勒兹和加塔利等力主微观政治学的后现代思想家, 也强调政治既是宏观政治, 也是微观政 治。同时, 我们提出微观政治哲学, 并非要彻底否定或完全取代宏观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 而 是要明确指出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由于忽略了微观政治权力结构而存在的重大局限性。集中到一 点, 可以说, 宏观政治哲学致力于对中心化的宏观权力的宏观的、普遍化的思考和理性建构, 它由于否认或忽略了多元差异的、分散化的微观权力同宏观权力之间的多元互动机制而把理性 权力和宏观政治建构为历史的普遍的、决定性的力量。这种意义上的宏观政治哲学成为现代性 危机的集中的理论表征。 首先, 宏观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宏观政治或宏观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现代理性文化的宏 大叙事的内核。换言之, 宏观权力和宏大叙事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一致的本质关联。当代各 种文化批判流派常常把对现 代性的批 判集中 于 宏 大叙事 ( g rand narratives) 或 元叙事 ( met a nar rat ives) 的批判。从深层次看, 各种奠基于启蒙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关于人的自由和人 类解放的理性设计、以绝对理性的普遍运动为核心的关于绝对真理的阐发等宏大叙事, 之所以 能够成立并成为现代社会历史运动的强有力的理性设计, 重要的原因在于, 这些宏大叙事在深
道格拉斯 150 页。 凯尔纳、斯蒂文 贝斯 特: 后现代理 论 , 张志 斌译, 中央编 译出版社, 2001 年, 第 30、
24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
层次上建立在一种关于宏观权力的信念上。换言之, 正是关于宏观政治和宏观权力之必然性、 普遍化、决定论的力量的信念支撑了现代性的各种宏大叙事。正因为如此, 德勒兹和加塔利在 自己的微观政治学中一方面批判组织化 和层级化的主体及主 权的权力, 把它描绘成 学帝国主义 。他们明确指出, 我们不喜欢抽象。不喜欢一、整体、理智、主体 国家机 哲 这 器 ; 另一方面反对国家式思维方式 ( st ate thought ) , 反对普遍化秩序、总体性、等级制的 。因为,
种思想已经与它从国家机器借来的模式相一致, 因此, 其目标和道路, 导体, 渠道, 机构等整 个研究方法都是由国家机器界定的 。抛开这些论述中的一些极端说法, 可以发现, 其中关于 国家权力同普遍化哲学之间的关联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启迪。 其次, 宏观政治哲学在现代性背景中已经成为纯粹意识哲学和思辨理论哲学范式的典型体 现。文德尔班在他的 哲学史教程 中断言, 从古希腊起, 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哲学范式: 一种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 一种是关注生命的 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前者的理论意义主要指向严密的理性逻辑、普遍的真 理和知识体系, 表现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后者是由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开辟的实践哲学范式, 其理论意义主要指向人的天职和使命、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表现为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社 会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政治哲学显而易见属于实践哲学范式, 它本应该反对理性思辨的 过分普遍化特征, 展示人类社会和生活世界的丰富内涵, 但是, 在传统宏观政治哲学那里, 政 治哲学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另外一种理论哲学, 心甘情愿地受 自然科学化 的理论哲学或意识 哲学范式的支配。它习惯于抽象掉内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多态化的、 多样性的、边缘性的、微观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 把中心化的、宏观的权力运作和国家制度 安排等宏观政治活动, 以及周期性的经济活动机制, 即一种理性化的政治权力或经济权力放大 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普遍的、绝对的规律和力量。
二、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要点
通过上述关于宏观政治哲学范式内在局限性的分析可见, 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宏观政治哲 学的视野内, 如果我们依旧受那种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的统治, 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只能是一种比较空泛的理论呼吁。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微观政 治哲学范式的意义, 充分认识微观政治现象或微观权力结构在人类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从 而形成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相结合的政治哲学形态。 在这里, 首先应当对微观政治或微观权力在人类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应当说, 在不同文明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 微观权力的形态和作用都有很大的差异。在以自 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 微观权力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控制机制, 例如, 氏 族、家庭、家族、宗族、血缘网络、乡里制度、民间组织,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家规家法、习俗 习惯、礼俗乡约、道德纲常等自发的规范体系。这些控制机制既表现为政治权力, 也表现为文 化权力。随着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在现代社会中, 除了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日常 生活权力之外, 又产生了其他各种类型的微观权力结构, 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宏观的、中心化的理性权力机制向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所有层面的渗透所形成的微观控制
吉尔 德勒兹: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德勒 兹访谈录 , 刘汉全译,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第 100 页。 游牧思想 吉尔 德勒兹、费利克斯 瓜 塔里读本 , 陈永 国编译, 吉 林人民 出版社, 2003 年, 第 306 页。 参见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 上卷 ( 罗达仁译,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第 31、32 页。
25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6 期
机制; 二是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增加、新社会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各种边缘化 的微观权力结构。显而易见, 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的提升, 随着政治权力多元化的进程, 微观权力结构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简要描述微观权力的几种基本的作用 机制。 其一, 与宏观权力同构的微观权力。在很多历史情形中, 宏观政治体制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同深层次的微观政治权力或文化权力的支撑密切相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 为本位、 家国同构 的宗法专制的政治制度。在这种情形中, 整个社会从体制到具体运行都表 现为围绕着家庭而形成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宗法体系等日常控制机制的扩大, 由此形成一 个超稳定的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体系。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福柯、德勒兹等人所批判的现代理性 社会的微观权力机制。在这种情形中, 中心化的、理性的宏观政治权力机构凭借着渗透到学校、 医院、军队等社会的每一层面、每一个角落的微观权力而编织成一个全方位的 宰制社会 。 其二, 阻碍宏观权力机制更新的微观权力。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建 立民主、法治、理性的政治体制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式、人情化的微观权 力机制的严重阻滞。这充分说明, 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或社会控制模式, 例如民主体制、法治模 式的建立, 都不可能凭借一般的理论号召就得以确立, 如果不考虑社会各个层面, 包括日常生 活中各种微观的、多元差异的权力结构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是无法真正扎根的。 其三, 反抗宏观政治霸权的微观权力。后现代政治理论、话语政治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政 治理论等从不同视角不约而同地强调公共领域、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新社会运动、非政府 组织等微观政治现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 要保护自由、公正、平等、民主的社会秩序和自主的 生活世界体系不受某种总体化的政治权力或经济权力的 殖民化 , 其有效途径并非简单地用一 种新的中心化的宏观权力来取代另一种宏观权力, 而是激活社会各个层面和生活世界的各种微 观权力的话语和力量, 形成多元差异和互动的社会调控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几个主要特征和理论要点。 首先, 微观政治哲学通过拆除宏观政治和宏观权力的核心地位来解构各种普遍化的宏大叙 事, 把政治放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多元形态中加以考察和把握, 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的社会历史理 论。在这种意义上, 微观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理论, 它一方面反对把宏观政治权 力或宏观经济要素从社会历史的关联之中抽出来, 放大为无条件的历史决定因素, 而把其他因 素边缘化为被决定的、次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 反对运用自然科学的普遍化方法, 排除历史因 素的多样性和历史选择的多元性, 把历史描述为类似自然进程的因果必然规律和线性决定论的 进程。微观政治哲学充分重视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 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各种可能的, 包括偶 然的连接, 重视历史进程中各种选择、模仿, 包括各种权力模式和机制的生成, 以及权力的抵 抗等因素的作用, 从而把人类历史真正理解为不同于自然进程的人的生成的历史。 其次, 微观政治哲学在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的视野中, 充分重视各种边缘的、微观的、多 形态的、多元差异的政治权力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政治理解模式。应当说, 这一点是微观政治哲学最主要的贡献, 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体制和权力机制的多元差异的特征, 反对把政治的运作简单化为中心化的宏观权力的确立和更替。对于微观政治现象和微观权力结 构的把握必须坚持具体的和历史的原则, 既要揭示特定文明时代和特定社会形态中微观权力机 制的生成、进化、发育的状况, 又要分析这些微观权力结构同宏观权力结构的相互关联和交互 作用, 还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哲学微观权力结构作出价值判断, 例如, 自觉地消解阻 碍宏观权力机制更新的微观权力机制, 积极培育微观权力机制, 促进政治权力同文化权力, 同 26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
生活世界的协调发展。 这一认识对于我们深刻把握 20 世纪人类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环绕的核心问题, 即现 代性问题, 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微观政治哲学的视野中, 无论现代性的确立, 还是现代性的危 机, 都不可能是一个中心化的、宏观的机制。具体说来, 现代性本身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微 观的维度, 例如, 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 社会历史叙事、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 化和契约化等。同时, 现代性的危机, 即理性的危机, 也不是一种宏观权力中心化、一体化的 专制统治, 而是弥散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微观权力的理性规训和规范。凯尔纳和 贝斯特在评价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欲望政治理论时指出, 语和制度的增殖为基础 像福柯那样, 他们的中心关怀是: 现代 性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统治阶段, 这种统治以弥散于社会存在和日常生活的所有层面的规范化话 。因此, 现代性不是一个摆在那里可以由我们讨论决定是加以捍卫, 还是彻底抛弃的总体性存在。在中国的语境中, 关于现代性和启蒙的争论同样不是一种笼统地 坚持还是拒斥的普遍化问题, 不是一种理论哲学的宏大叙事, 相反, 首要的任务是在社会生活 和日常生活的各个微观层面上具体分析现代性的多元维度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确立, 在多大程度 上形成了控制机制, 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危机, 进而, 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世界的和本 土的各种文化资源对之加以修正和完善。 再次, 微观政治哲学通过各种微观权力机制的分析而深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由此凸显 出政治和文化的关联, 因此, 微观政治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与非 日常世界中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相对分离状态不同, 日常生活世界呈现为一个未分化的文 化意义结构, 因此, 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种微观权力机制实际上也是一些文化活动机制和文化领 导权。正因为如此, 后马克思主义虽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折, 但是, 由 于对领导权等微观政治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又回到并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批判的立场。同样, 我 们看到, 罗尔斯等人实现的政治哲学复兴, 虽然依旧以正义、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利 等宏观政治理念为主题, 但是他们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已经凸显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因此, 他们 的政治哲学也可以同时被看做价值哲学和道德哲学。 微观政治哲学同文化哲学视域的融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它使回归生活世界具有更为 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是要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回归到不同 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生活世界。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微观层面上, 我们既可以揭示不 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的文化机理是如何阻滞宏观的现代政治、法治、经济体制的确立的, 也可 以在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找到抵御宏观政治权力和经济体系对生活世界的 殖民化 , 以 及对社会自由空间的理性控制的反抗力量。同时, 正义、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利等宏 观政治理念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上转化为内在的文化机理, 才不会变成一种抽象的口号 和普遍化的宏大叙事。
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与两种视域的结合
建立微观视域同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 对于坚持用马克思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 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应当承认, 每一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对于理论研究提出的任务都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要关
道格拉斯 凯尔纳、斯蒂文 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 , 第 100 页。
27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6 期
注的是宏观尺度上人类社会变革和革命的问题, 在他那里, 尚不存在微观政治哲学的思考。但 是, 马克思毕生强调的具体化的方法论是我们的微观政治哲学得以确立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众 所周知, 马克思对思辨哲学范式的体系化特征深恶痛绝, 他和恩格斯在 明确把 现实的生活生产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 当做历史的基础, 反对脱离日常生活的历史观。他们指出, 迄今为
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 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 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 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 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 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 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 某种处于世界之外 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因此, 即使在研究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现象时, 马克思也 明确反对那种从几条普遍的原理和观点出发, 满足于思辨的逻辑推演的抽象化研究方法。例如,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实践时, 总是把它作为具体的、感性的活动, 并揭示它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具 体内涵;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时, 其用意并非为人下 一个定义, 而是要表明, 对人的认识必须涉及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 马克思在 揭示现代社会运动时, 并非抽象地推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而是 深入到劳动、价值、生产、交换、流通、工 资、资本、地租、利润、价格、供给、需求、市场 等社会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在论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论时强调, 具体之所以具体, 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因此, 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地平线,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 一个重要研究范式。实际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生活视作 的第三种关系 中已经把吃喝住穿等日常 历史发展过程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把人自身的生产、繁衍、家庭关系等视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于理性的危机而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时代,
生活在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机制日益多元差异, 非中心化的微观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结 构日益发展凸显的时代, 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领地, 显然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发展。 进而, 坚持以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微观政治哲学研究, 还具有另一方面的意义。 迄今为止, 西方许多思想理论流派在微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哲学方面做了理论的和具体的探讨,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但是, 这些流派往往由于强调微观政治的意义而忽略甚至否认 宏观政治的价值, 具有片面性和极端性的特征。显然,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 加全面地建立微观视域同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 本文责任编辑: 魏长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第 93 页。 第 1 卷, 第 56 页。 第 2 卷, 第 18 页。 第 1 卷, 第 78、80 页。
28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 bimonthly
N o. 6 N ov ember 2006
ABSTRACTS
( 1) Thoroughly Studying Jiang Zemin s Thoughts on Democrati 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onsol idating and Developing China s Socialist Cause Chen K ui y uan 4
St art ing f rom t he realit ies of China s ref 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r med w it h hist orical ma t erialism, Com rade Jiang Z em in pr opo 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on dem ocr at ic polit ical const ruc t ion, making new cont ribut io ns t o t he localizat ion o f Marx ist t heories of dem ocracy in China. Jiang str essed China s act ual co ndit ions and t he realities of China s revo lut ion, co nstr uctio n and refor m as t he most im por tant st art ing point f or building up t he polit ical sy st em and po lit ical part y syst em in China. T he criteria f or assessment of new inst it ut ions are their actual funct ioning and their pract ical results, rat her than any nov elt y in t heir t ex ts and pr ovisions. T he essence of Jiang s t ho ug ht s on democrat ic polit ical co nst ruct io n is t hat t he people have t he f inal say in go ver ning t he count ry, and t hat t he int er est s o f t he overw helm ing m ajor it y o f t he people are the ult i m at e st andar d f or judging ev ery undert aking and policy direct io n of t he Com munist Part y o f Chi na. T hat is also at t he core of the CPC s view of t he peo ple. " An act ive pro mot ion of the refor m in po lit ical instit utions is list ed as t he t op prio rit y in Jiang s new ideas. Based on and adhering t o the f undam ent al socialist syst em, and under t he leadership of t he CP C, China should undert ake instit utional inno vat io n to build and im pro ve a socialist dem ocr at ic polit ical syst em incor por at ing socialist dem ocracy and a sy st em of law. ( 2)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and Innovation Chen Yanqi ng Yu J i anx ing Yi J unqing S un Zheng Yu 14
China s socio eco nom ic lif e is changing dr am at ically under t he socialist m arket eco no my . Issues o f equit y, just ice and pow er, reflecting the relat io nship bet w een individuals, t he indiv id ual and t he st ate, and t he st at e and societ y are increasing ly pro m inent. In the m eant im e, a po lit ical philosophy has arisen that st udies po lit ical lif e and po lit ical m at ters fr 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 iv e. A long and arduo us task f acing all M arx ist philo so phers in China is t o expose the pr of ound t heoret ical dilem m a of cont em porary W est er n po litical philosophy, cr it ically borro w fro m it s t heo retical resources, deeply reflect upon practical issues in cont em porary China, and co nst ruct a cont em porary M arx ist po lit ical philoso phy w it h Chinese charact erist ics and sty le, by st anding f irmly on t he basic positio n of M arx ist philosophy and draw ing fr om it s rich herit age o f 202
ABST RA CT S
po lit ical philosophy. T he theme of t he 6 Marx ist P hilosophy F orum, jo int ly held by t he jo urnal Soci al S ci ences i n Chi na and Nankai Univer sit y in Aug ust 2006, w as M arx ist Po litical Philoso phy: Int erpr et at io n and Inno vation. " Discussions revo lved around such t opics as t he changes in cont em po rary social lif e and the r enaissance of polit ical philoso phy, M ar xist po litical philo sophy and it s r elevance t o t he co nt emporary w or ld, and t he const ruct ion of a harmo nious socialist socie t y . On t he basis of t he discussions at the for um w e have put t oget her t he f ollow ing art icles and academic review s. P rof esso r Chen Yanqing fro m t he Inst it ut e of Social Philoso phy, Nankai Uni v ersit y, analyzes t he reasons fo r the rise of polit ical philosophy fro m t he perspect ive of Marx ist philosophy, and ex plo res t he necessit y and possibilit y of building up a M arx ist polit ical philoso phy that is relev ant t o co nt emporary life. Prof essor Yu Jianx ing f rom t he Co lleg 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 niversit y, arg ues t hat M arx s crit icism o f H eg el s po lit ical philosophy m arked a turn ing po int in M arx s reflect ions upon polit ics, or even in his ent ire body of t ho ug ht ; and t hat at the core o f his polit ical t hought and indeed his ent ire body o f thoug ht lies t he endeavor t o elabo r at e on t he g oals o f human liberation and seek the means of and rout es t o it s realization. In his a nalysis o f t he paradigm at ic limit ations of tr aditional macro polit ic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and t he charact er ist ics of t he micro polit ical philosophical research paradig m, P rof essor Yi Junqing fro m the Research Cent er o f Cult ural Philosophy , H eilong jiang Univer sit y, sees an act ive ex plo ration of m icro po lit ical philosophy as a w ay t o deepen st udies of t he M arx ist philosophy o f pract ice, t he methodolog y of w hich f acilit at es t he building of a socio hist or ical t heory t hat int egrat es a micro and a m acro perspect ive. P rof esso r Sun Zheng li f rom t he Research Cent er of Basic Philoso phical T heories, Jilin Universit y, has been inv it ed t o cont ribut e r eview co mments on t hese t hree art i cles. H e f ully af firm s their wo rk in laying a f oundatio n f or t he const ruct io n o f M arxist polit ical philosophy, and recog nizes t he theoret ical value of t heir st udies in analy zing and ex plor ing t he prerequisit es and t heoretical resources f or const ruct ing a M arxist po lit ical philosophy. H ow ever, he also point s out t hat such w ork needs furt her ref lect ion and thor oug h discussion, as t he st udy of M ar xist po lit ical philosophy is st ill just get t ing of f t he g round in China.
th
( 3) Cutting Edg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Studies ( Continued) R en P ing Ouy ang K ang F eng P ing J u S hi er 35
T his is the second part o f t he special issue o n C ut t ing E dg e Issues in Co nt em po rary P hilo sophical Studies. " T he first part appeared in the last issue o f t he jo ur nal. P rof essor Ren P ing fro m Suzhou U niversit y believes t hat current st udies of philosophical issues po int to a st and po int and paradig m fo r pr oblem st udies, " w hich leads us t o a prof ound underst anding of the problem st udy o f ref lect ion" pr oposed by M arx in his philosophical revolut ion, and it s cont em po rary sig nif icance. Ref lect ing and f inding answ ers t o im port ant problem s in t he new ag e of glo balizat ion pro vides an im po rt ant w ay fo r M arx ist philosophy t o be present in the 203
本文关键词: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9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