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下篇)
本文关键词: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向伦理上的两极分化的演进,是在当今个体精神与社会精神中逻辑地存在甚至已经现实发生的伦理分化。相关的精神哲学预警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必须发出精神哲学预警的最基本的理由,是经济上两极分化的无伦理性与不道德性。一旦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演化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就预示着它们不仅本质地而且直接地丧失伦理道德的合法性。就是说,在经济上的两极分化与伦理道德性质之间产生了某种因果倒置。无伦理和不道德已经不是经济上两极分化的结果,而是原因,换言之,经济上的两极分化的生成,尤其是财富的积累和积聚,至少部分是无伦理和不道德的后果。其二,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不仅会导致两大伦理集团或精神集团的分离,而且会发生两大集团的社会地位与伦理地位之间的倒置,直接后果是,在政治、文化、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的群体,在伦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反之亦然。其三,社会信任危机。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位与伦理地位的倒置,会形成文明体系内部的不平衡,即现实社会生活与伦理关系的不平衡,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尤其透过对主流群体的伦理信任危机导致全社会信任危机,并进一步演绎为现实的社会危机。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不仅是由于事实上存在诸多不被信任的伦理行为,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为已经成为伦理定势的社会心态上的不信任,而这才是对经济上两极分化演绎为伦理上两极分化必须发出精神哲学"预警"的更为充分的理由。
经济上两极分化与伦理上两极分化并存,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逻辑与历史地派生了另一个精神哲学预警:伦理的两极。它不是诸群体之间的伦理分化,而是发生于精神生活内部的伦理分化,是个体"单一物"与伦理"普遍物"的两极。伦理的根本文化任务,是将人从个体性存在提升为普遍性存在,获得"伦"的教养与"德"的修炼,达到"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单一性的"人"与普遍性的"伦"的同一的哲学中介便是"德"的主体性建构。但是,这必须具备一个精神哲学条件,即生活世界或所谓教化世界中伦理普遍性的现实存在。在现实世界中,伦理普遍性,或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结合,有两种客观形态:社会财富的普遍性与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财富与国家权力,既是伦理的两种世俗形态,也是伦理的两种精神形态,这就是黑格尔之所以将它们作为精神现象学中教化世界的两大客观精神要素的原因。如果财富失去普遍性,权力失去公共性,现实世界中的伦理便遭遇分崩离析的厄运和危机。分配不公与官员腐败,是财富与权力的伦理危机的强烈表征,作为生活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过渡和内化,其精神哲学表现,就是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向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演进。伦理上两极分化的精神哲学后果,就是伦理的两极的生成,或人的精神世界中单一性与普遍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对峙与对立。这标志着生活世界中的伦理危机,当现实世界中"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失去财富与权力的现实基础,人的精神便退回个体或自我,从而如黑格尔所说,普遍性的人,不幸沦落为无实体的"个人"。但是,社会生活诉求普遍性,经济与政治的运作不断催生和强化普遍性,普遍性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哲学条件。由于上述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于是,精神世界便被分离和分裂为伦理的两极:个体性的一极,普遍性的一极。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顽固的单点性"与"冷酷的普遍性"之间的对立。"分裂成简单的,不可屈挠的,冷酷的普遍性,和现实自我意识所具有的那种分立的、绝对的、o44o僵硬的严格性和顽固的单点性。"①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的盛行,精神生活中普遍性的稀缺,相当程度上就是伦理两极生成的标志。伦理的两极,意味着社会缺失达到二者统一的基础,个体单一性与社会普遍性之精神两极的固化与僵化,彼此之间的难以通达,是其在精神上生成的表征与表症,而其现实表现是大众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从而使社会的价值共识成为不可能。
预警是未雨绸缪,是防患于未然的警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当然,与其他预测性研究不同,因为它是从问题出发,用忧患和批评的眼光看待世界,因而"预警"往往不合时宜甚至多此一举。不过,无论如何,"多此一举"有时可能比"无此一举"更有作为,,至少,是努力作为,正在作为。
三、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伦理道德演进的三大轨迹、两大预警,揭示了当今中国伦理型文化背景下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精神哲学规律:伦理规律;伦理一道德一体、伦理优先规律;伦理精神规律。简言之,伦理律,一体律,精神律。
规律一:伦理规律或伦理律。
本文关键词: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5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9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