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0笔谈;伊#德#别利亚耶夫的5俄罗斯的农民6、瓦#伊#谢;本来,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5德;?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466页;将/德国0改译为/日耳曼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78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22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72)573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0笔谈
伊#德#别利亚耶夫的5俄罗斯的农民6、瓦#伊#谢尔盖也维奇的5市民会议和公爵6、费#斯卡尔金的5在穷乡僻壤和在首都6、康#阿#涅沃林的5俄罗斯民法史6、尼#卡拉乔夫的5古代和当代俄国的劳动组合6、赫列尼科夫的5蒙古入侵前俄国历史上的社会和国家6等著作,并作了摘记。因为俄国问题的争论直接涉及了社会主义是否会有不同的道路以及一切国家是否都必然或必须经过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问题。面对着这些涉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和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的问题,马克思当然不能沉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于1877年写了5给3祖国纪事4杂志编辑部的信6,针对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对唯物史观和5资本论6的曲解,严正地指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01
本来,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5共产党宣言6等著作中就十分明晰地从独特的历史环境论证了西欧社会形态演进的独特性。例如,在谈到希腊、罗马的/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0时,他和恩格斯指出:/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0;o在谈到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时,他们提出:/封建制度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真正的封建制度的0,?/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和蛮族对它的征服本身,使得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情况以及受其制约的进行征服的组织方式,在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发展了封建所有制0;?在谈到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时,他们认为西欧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正是从农奴制中萌生出来的。如他们指出:/不要忘记,单是维持农奴生存的必要性和大经济的不可能性(包括把小块土地分给农奴),很快就使农奴向封建主缴纳的贡赋降低到各种代役租和徭役地租的平均水平,这样就使农奴有可能积累一些动产,便于逃出自己领主的领地,并使他有希望上升为市民,同时还引起了农奴的分化。可见逃亡农奴已经是半市民了0;?/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0?这就意味着,没有西欧那样的历史环境,就不可能产生西欧那样的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东方0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以后,更加坚信西欧和/东方0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各不相同的。由此看来,马克思在5给3祖国纪事4杂志编辑部的信6中申明他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的历史概述只限于西欧各国,同他一贯坚持的看法并无区别。但是需要看到,针对一些人把他的历史概述曲解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0,并由此认定他认为一切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马克思1
o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466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21页。这句译文中/德国0一词(Germany)字面上看没译错。但是西欧封建制产生时,德国还不存在。似应
将/德国0改译为/日耳曼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78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1卷,第572)5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2卷,第32页。
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
对此加以断然否定,这里就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由此必然导出非西方民族完全可能沿着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马克思当时系统地重新审视他提出的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两大系列笔记的目的及其主导思路
这里涉及了怎样理解马克思晚年研读大量有关东西方两千多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的著作、并写下两大系列的人类学笔记和5历史学笔记6的目的、动机及其主导思路的问题。
人类学笔记写作时间为1879年至1881年。5历史学笔记6写作于1879年至1882年。也就是说,这两大系列笔记的写作时间,同马克思1877年10)11月写的5给3祖国纪事4杂志编辑部的信6之后不久到1881年2)3月间写作5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6和那封信的初稿、二稿、三稿,在时间跨度上基本吻合。这意味着两者之间的思想内容势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我们仔细查阅一下5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6的初稿、二稿、三稿中涉及农村公社的内容,就能发现其中有不少与人类学笔记吻合之处。这使我们有理由推测,马克思晚年写作那两大系列笔记的动机和目的,是要在面对包括俄国在内的/东方国家0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浪潮形势下,试图对/东方0国家可能有的变革道路和发展方向作一番系统的探索,进而对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理论体系,做一番系统的检验和充实、升华的工作。
初看起来,人类学笔记和5历史学笔记6的内容似乎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是互相衔接的姊妹篇:前者着重于经济和社会制度史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是政治和国家历史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整体性的历史研究是互补的,而且在两个系列的笔记中也是常有交叉的。从涉及的空间范围来看,前者主要涉及非欧洲国家,后者则主要涉及欧洲国家。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史方面,马克思显然感到自己最欠缺的是非欧洲国家的有关材料,而当时又正好有这方面的大量著作问世,自然要着力探讨;在政治和国家历史方面,马克思显然也很需要非欧洲国家的有关资料,但他当时能够读到的史书,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材料,只能在有限范围尽量搜求。
但要看到,马克思当时的动机和思绪,不只限于要回答俄国是否能够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5历史学笔记6和人类学笔记探讨的内容都远超出了俄国问题的范围。把这两个系列的笔记的内容联系起来解读,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当时实际上是要从世界通史的广阔视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统一性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关系,进行一次总体性的再探索,而这种探索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检验和升华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人类学笔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原始公有制社会及其怎样向阶级社会过渡方面的研读笔记。5路易斯#亨#摩尔根3古代社会4一书摘要6、5亨利#萨姆纳#梅恩3古代法制史讲演录4一书摘要6和5约#拉伯克3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4一书摘要6这三部笔记属于这一类。这显然是马克思为了充实他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先前比较薄弱的原始社会这个环节。另一类是关于/东方0国家农村公社历史的研读笔记。5马#柯瓦列夫斯基3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4一书摘要6和5约翰#菲尔爵士3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4一书摘要6属于这一类。这两部笔记都是马克思研读刚刚面世的两部新著写下的摘要,并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了自己的评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对柯瓦列夫斯基和菲尔把印度的土地关系类比于西欧的封建土地关系予以断然否定的评论。有的论者把马克思这几段评论当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0笔谈
作马克思确立的判断是不是封建社会的标准,并由此认定按照那个标准,中、印等国都不能说存在过封建社会,只能说那是/皇权专制主义0或/集权专制主义0社会。这是离开马克思写作那几段评论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而误作判断的一个典型。如前所述,马克思写作人类学笔记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俄国知识界就俄国是否能够在保存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而且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一派,也就是马克思指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崇拜者0,1硬说马克思认定资本主义必兴、农村公社必亡,以此来否定对方的主张。马克思为了对此作出严正的回答,着手系统地研究东西方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及其不同的演变历史过程。1876年5)6月,他把毛勒的关于日耳曼公社史的著作作了详细的摘要。同年12月,马克思阅读了格#汉森、弗#德默里奇、奥#乌提舍诺维奇、弗#卡尔德纳斯关于公社制度在塞尔维亚、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演变情况的著作。他还研究了与俄国农村公社有关的大量俄文资料。这些研究构成了他撰写5给3祖国纪事4杂志编辑部的信6的科学基础。但是俄国的争论还在继续。马克思也显然感到自己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柯瓦列夫斯基和菲尔的著作刚一面世,他就立刻仔细研读,不但做出大篇幅的摘要,还写下多条含义深刻的评论和批注。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和语境,大概谁也不会去推测马克思要在那里去论证一个辨别什么是封建社会的判断标准,更不会像有的论者想象的那样,马克思断然否定印度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相似性表明马克思也像西方中心论者那样认为西欧那样的封建社会优于印度和整个/东方0的所谓/集权专制社会0。联系到写作的背景和语境,再来看他是怎样否定两者的相似性,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那些用语承载的实际含义。他说:/由于在印度有-采邑制.、-公职承包制.(后者根本不是封建主义的,罗马就是证明)和荫庇制,所以柯瓦列夫斯基就认为这是西欧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别的不说,柯瓦列夫斯基忘记了农奴制,这种制度并不存在于印度,而且它是一个基本因素。0这段话中的黑体字是马克思亲手划过着重线的。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忘记了农奴制0这句话。它意味着农奴制是西欧封建制最主要的特征,没有西欧那样的农奴制,就不可能有西欧那样的封建制。马克思为什么那么看重西欧的农奴制呢?原因并不是他认为西欧的农奴制优于/东方0的农村公社或/集权专制主义0之类的制度,而是他认为正是从西欧的农奴制中萌生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和最早的一批资产阶级分子。所以,以农奴制为基础的/罗马)日耳曼0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西欧特有的社会形态,而印度、俄罗斯等/东方0国家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是不大可能同西欧走同一条道路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农村公社同俄罗斯的农村公社属于同一类型,如果没有被英国殖民统治者摧毁,也可能成为促进印度发展的积极力量。因此,他在笔记中对柯瓦列夫斯基有关印度农村公社的积极作用的描述予以充分肯定,而对英国殖民统治者摧毁农村公社的举措大加谴责。如笔记写道:/英国-笨蛋们.任意歪曲公社所有制的性质,造成了有害的后果。把公社土地按区分割,削弱了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原则,这是公社一氏族团体的生命攸关的原则。-笨蛋们.自己也说,地广人多的公社,特别有能力减轻旱灾、瘟疫和地方所遭受的其他临时灾害造成的后果,往往还能完全消除这些后果。他们由血缘关系、比邻而居和由此产生的利害一致结合在一起,能够抗御各种变故。0o马克思还紧接在资本家的侵入使公社遭到破坏的记述后面加上以下的评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开始了。0?在5约翰#菲尔爵士3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1
o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571页。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8页。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5卷,第304页。
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
社4一书摘要6中,马克思也做了类似的评论和批注。
这些历史记录表明,人类学笔记同5给3祖国纪事4杂志编辑部的信6和5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6及其初稿、二稿、三稿的思路是互相衔接而且完全一致的。而且,只有把它们以及5历史学笔记6联系起来,才能比较充分地理解马克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进一步发展、充实他提出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形态理论体系所做工作的科学的历史哲学意义。
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哲学意义
就我的认识来说,其中一个突出的科学的历史哲学意义在于,马克思通过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具有所谓/东方0特色的国家可能走上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证,把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和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科学理性,把历史发展规律设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定性与历史活动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的关系的科学理性,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包括:
(一)历史必然性不是抽象的、宿命论式的必然性,而是具备了必要而且充分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西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罗马)日耳曼0型的农奴制和以那种农奴制为基础的西欧封建制,它给私有财产的积累、竞争和贫富分化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生产力在这个比较宽松空间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要求打破发展私有制和自由竞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障碍的阶级力量,而且它逐渐超过了试图阻挡它前进的其他阶级力量,从而就形成了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在人们还缺乏选择发展道路的自觉意识的情况下,只有西欧具备了那样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因此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只能限于西欧各国。非西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历史上就与西欧不同,现在和未来也可能会有别于西欧。
(二)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包含着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选择意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不同的阶级实际生活体验不同,选择倾向也就不同。在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崇拜者0要选择资本主义道路;革命民主主义者和一些民粹派知识分子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主张在保存农村公社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两者都有获胜可能,但是究竟谁能获胜,最终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赢得普通大众的拥护或沉默的容忍。
(三)马克思认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选择有成功的可能,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
1第二,必须/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通过/革命0/挽救俄国公社0。
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0。必须吸收到公社中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0包括哪些内容呢?马克思讲道,/如果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祟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0o可见,需要引进的积极成果不但包括机器、轮船、铁路等等,还包括/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0。由此看来,马克思设想的/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0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能要经过一段实行市场经济交换的时期。第三,马克思设想,要建立/不经1
o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582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571页。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0笔谈
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0的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要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外,还须消除旧公社/与世隔绝0的孤立性,因为/在有这一特征的地方,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就使一种或多或少集权的专制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0。马克思设想,/在今天,这个障碍是很容易消除的。也许只要用各公社自己选出的农民代表会议代替乡这一政府机关就行了,这种会议将成为维护它们利益的经济机关和行政机关。01第四,马克思虽然肯定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有可能利用当时有利的历史条件通过革命建立/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0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同时指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0o
把马克思对此所作的一系列有关论证联系起来,就能看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充分肯定历史活动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的能动性,它不但肯定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阶级的人们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任何个人或阶级对社会形态的选择,只有获得劳动大众拥护,或者至少是勉强默认,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实际上,每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的选择,都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通过无声或有声的斗争达成的结果。有时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选择意志强加于劳动大众,但只有劳动大众在别无选择而不得不容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的选择意志才能得逞。
/东方0国家的公社制度及其演变,也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下,直接生产者和统治者各自不同的选择意愿互相斗争或/博弈0的结果。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提到,有的地方完全公有的原始公社长期保存下来;更多的地方转变成公有私有两重性并存的农村公社;而公私两重性并存的农村公社中,有的公有因素占主导地位而长期保存下来,有的则是私有成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导致完全被私有制取代而彻底解体。其中每一种结果都首先有直接生产者的选择。直接生产者如果体验到唯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才能保证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极力坚持那种生产生活方式,使当地统治者不得不承认现实,那里的原始公有制就可能长期保存下去。如马克思在5马#柯瓦列夫斯基3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4一书摘要6中作了如下的摘记:/(保存到现在的)远古的形式:氏族公社,其成员共同生活,共同耕地,并用共同的(公共的)收益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公社土地占有形式只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某些地区保存下来,而其形式是土地只由最近的亲属即不分居家庭(这是梅恩给这种形式的氏族公社所起的名称)的成员共同所有(?à3?????à?3?±μ??o?)并共同经营。0?其中的黑体字都是马克思亲手划过着重线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劳动者既要求独自生产和经营,又需要公社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共济,就形成了公有和私有并存的所有制形式,而且如果没有发生严重的贫富分化,这种所有制形式也可能长期保存下来。但是,如果贫富分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比较富有那部分公社成员就会倾向于要求完全的私有化,而与要求保存公有成分的公社成员可能处于势均力敌的地位。这时如果有某个有权有势的外来力量向着要求完全私有化的公社成员一边稍加倾斜,完全私有化的要求就可能很快实现,公社也就随之解体了。马克思在他的笔记中十分仔细地记下了发生在印度的这样的事例:/在一个以伊塔瓦为活动中心的办理土地登记的专员的1818年报告[5西北各省税收档案选编6第1卷]中说:-有些村,迄今为止还没有土地所有1
o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575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第3卷,第464页。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5卷,第231)232页。
下载地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_庞卓恒03.Doc
【】最新搜索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_庞卓恒
28浅水洼里的鱼第二课时
15电火花线切割的自动编程和仿真系统
我有一个最棒的奶奶
54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公需
92《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简答OK)
38全国陈姓宗谱陈姓字辈排行
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负债应归类为非流动负债,不得归类为流
中央电大行管专科《行政组织学》期末考试能名词解释题库
教师晋级证明材料(师德师风_教育教学能力_指导青年教师)6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0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