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负责任地反思负责任创新——技术哲学思路下的RRI

发布时间:2018-06-17 08:17

  本文选题:负责任创新 + 技术哲学 ; 参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年06期


【摘要】:负责任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简称RRI)是欧盟"地平线2020"战略下科技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RI作为一个新兴思路,内容十分丰富,其概念尚在动态发展之中。本文着重从技术哲学的思路下来理解RRI,梳理社会建构技术论(SCOT)和价值敏感性设计(VSD)等相关技术哲学思路的发展脉络,论述了RRI在技术哲学史中的地位和责任观念的内涵。RRI作为一种有传承的技术哲学和管理思路,与SCOT单方面强调社会价值对技术塑造不同,它重视技术同价值的双向互动。技术能够物化和实现价值,价值也能改造技术。同时,相较于VSD,RRI采取了更加民主开放的责任观念,规避了可能的家长制风险。但RRI内嵌的责任观念仍未被充分反思,轻率使用RRI管理模型可能导致价值困惑和价值迁移。
[Abstract]: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RI)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under the "Horizon 2020" strategy of EU. As a new idea, RRI is rich in content and its concept is still developing dynamical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RRI from the thinking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uch as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SCOT) and value sensitivity design (VSD),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RRI's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RRI, as a kind of inherite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s different from Scot's unilateral emphasis on social value in shaping technology, i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value. Technology can materialize and realize value, value can also transform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VSD RRI adopted a more democratic and open concept of responsibility, avoiding the possible risk of patriarchal system. However, the concept of responsibility embedded in RRI has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 and the reckless use of RRI management model may lead to value confusion and value transfer.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企业服务数字化隐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HX2017022)
【分类号】: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克;变化和发展中的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6期

2 ;“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征文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7期

3 宫睿;作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评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10期

4 ;创新与价值——“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概述[J];哲学动态;2000年12期

5 高亮华;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0年12期

6 徐奉臻;社会变迁与德国技术哲学的缘起及演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张黎夫;技术哲学:两种传统的较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4期

8 高亮华 ,吕仲华;时代精神的盛宴——“中国技术哲学25周年学术研讨会”纪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6期

9 ;“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第十届技术哲学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召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陈凡,朱春艳,李权时;试论欧美技术哲学的特点及经验转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戚本芬;;技术的解释与估价[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5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7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8 陈凡;;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夏保华;;重构技术哲学的“学科共识”——德克斯及其《发明哲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凡;;技术知识:国外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新进展——荷兰“技术知识:哲学的反思”国际技术哲学会议述评[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段伟文;中国文化脉络中的技术哲学之路[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成岗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Peter Kro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潘恩荣 译;技术哲学:从外在进路到内在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颜伊 实习记者 孙文娟;从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技术哲学之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所有的科学都是具体化于各种技术中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徐奉臻;“道”“技”之间:反思现代技术[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浙江大学思政部 潘恩荣;马克思与技术哲学经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玉东;苏俄STS研究的逻辑进路与学科进路探析[D];东北大学;2013年

2 顾世春;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4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5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6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俊;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3 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丁雪;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云洋;中国技术哲学实践传统的历史研究(20世纪50-90年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于萍;中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翠花;技术哲学:两大传统的对立与融合[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陈静;武谷三男技术哲学思想浅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0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030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