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1-03-27 03: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研究那些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过突出贡献并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将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向实证化、具体化。我们研究艾思奇这位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学习他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这对于我们反思历史,立足现实,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对于我们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将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课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过程、艾思奇与他的惊世之作《大众哲学》、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等等,都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对这些内容进行逐一梳理与深入研究,力求对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及其现实启迪进行深度的总结和反思。本文共分为绪论和五章内容。绪论主要说明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思想历程”,是本文的理论前提。它着重从艾思奇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状况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出发,分析了艾思奇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性,探索了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深化的历史进程。艾思奇从中学时代产生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1925-1926),到两次日本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1927-1932),再到上海期间(1932年初—1937.8),其马克思主义观得以迅速发展;延安时期(1937.8—1946年11月),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已日趋成熟,以及他最后抵达北京后的时期(1949年初—1966年3月),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不断深化,可谓清晰地呈现了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本章的论述将帮助读者正确看待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他的一生并不是仅仅探索大众化的过程,而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现实化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二章“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主要阐释了20世纪早期艾思奇发起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原因(复杂的历史背景、有限的思想传播条件、广泛的群众需求和一定的理论积淀),梳理了20世纪早期及上海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个历程,总结了上海时期艾思奇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主要功绩以及这一时期他在探索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章“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义大众化的发展”,主要是沿着艾思奇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推进大众化的思路,来厘清其在延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章集中强调了艾思奇在延安时期所坚持的“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的思路与理念,并对这种理念产生的背景、内涵着重进行了分析论证。本章亦从理论教育、思想宣传、文化艺术、党群军群等多个层面对延安时期艾思奇继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历程、探索所采用的多样化途径逐一展开论述,最后对这一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与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四章“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集中探索了艾思奇在建国后去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生活的近十八年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的新探索。结合建国后的时代因素、中央领导的重视程度、百姓呼声、思想潮流等因素,对新的历史条件之艾思奇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向深入的条件展开了分析,并围绕艾思奇在北京时期所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主要内容(分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普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多时段地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改造活动、以教学、编写教材、哲学批判和争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宣传),阐述了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延续。重点论述了艾思奇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指导的思想,具体诠释了他如何结合工农群众、全党工部、高校师生等不同文化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如何在很多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段(第一个时段是从1949年初开始到1952年底大体结束的全国范围内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的学习以及思想改造运动;第二个时段是从1952年底至1956年底,全国社会各界掀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热潮以及对胡适实用主义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的批判活动;第三个时段是1959年秋至1965年底的全国秀才班的系统培训活动,艾思奇是如何采取教学、编写教材、哲学批判和论争等多种形式来向广大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及活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艾思奇在北京时期所做出的三大历史贡献及其困境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教育了广大民众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与赞许。第五章“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及启示”,主要从理论界所公认的艾思奇一生所经历的三个主要时期(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北京时期),探讨了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总体特点、有益经验和当代启示。每一部分的内容,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中留给我们的当代启示,笔者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其进行了新的思考和阐释。全文包括绪论在内共六章的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绪论是全文的基础,它为后面章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第二、三、四章则从微观的角度,分别对艾思奇在上海、延安、北京所生活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上海时期是开端期、延安时期是成熟期、北京时期是深化期,它们共同构成了探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第五章则将这三个时期的特点、经验进行了总体归纳,并立足于当今实际,展开了时代的探索,凸显了本论文的现实意义,是本文的最终归宿。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思想历程
    一、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选择
        (一) 时代背景的呼唤
        (二) 家学渊源的助推
        (三) 教育环境的熏陶
        (四) 个人因素的促动
    二、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期——求学时期(1925—1932)
        (一) 中学年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1925-1926)
        (二) 两次日本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1927-1932)
    三、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期——上海时期(1932年初—1937.8)
        (一) 泉漳任教——沿着信仰跨步前进
        (二) 进入“社联”——实现人生转折
        (三) 调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跨出重要一步
    四、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成熟期—延安时期(1937.8—1946底)
        (一) 思想层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升到中国化认识高度
        (二) 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问题作深刻阐述
        (三) 实践层面: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转变
        (四) 创新层面:丰富马克思主义与集中宣传毛泽东思想相结合
    五、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期—北京时期(1949.10—1966.3)
        (一) 深化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
        (二) 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内容结构、方法的认识
        (三) 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第二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
    一、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
        (二) 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存在局限性
        (三) 双重诉求: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需求理论
        (四) 命题反思:马克斯主义理论界对大众化的回应
    二、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一) 初到上海时的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备受关注
        (二) 进入“社联”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工作
        (三) 利用《申报》“读书问答栏”着力解答群众困惑
        (四) 出版《大众哲学》等通俗读物并普及科学知识
    三、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大众化的主要功绩
        (一) 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人物
        (二) 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和任务
        (三) 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四) 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桥梁
    四、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 思大众化的困境
        (一) 生活经验不够充分
        (二) 言论环境不够自由
        (三) 思想观念不够自觉
        (四) 资料译著不够准确
第三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一、延安时期艾思奇强调了“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的思想
        (一) 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及其内涵
        (二) 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的背景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二、延安时期艾思奇多层面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理论教育层面:深入不同层次的学习机构参加多次理论学习
        (二) 思想宣传层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
        (三) 文化艺术层面:推动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艺大众化运动
        (四) 党群军群关系层面:助推党干军群的良性互动以赢取大众认同
    三、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一) 依托文化教育机构
        (二) 以文艺宣传为载体
        (三) 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介
        (四) 以人民群众为根基
    四、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一)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二) 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
        (三)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发展
    五、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 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
        (二) 陕甘宁边区贫苦落后的现状
        (三)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盛行
第四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
    一、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因素
        (一) 时代因素:建国后的客观需要
        (二) 领导因素:党中央高度重视
        (三) 群众因素:百姓呼声热烈
        (四) 思想因素:破除旧思想成为潮流
    二、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探索
        (一) 结合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普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二) 参加多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教育
        (三) 通过教学、编写教材、哲学批判和争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宣传
    三、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一) 教育了广大民众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二) 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三) 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四、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 历史条件的限制
        (二) 阴谋家的恶意中伤
        (三) “左”倾思潮的影响
第五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及启示
    一、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一) 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推进
        (二) 多维性:助推马克思主义向人民大众的多维渗透
        (三) 技巧性:擅长运用各种技巧来帮助老百姓熟悉马克思主义
    二、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契合
        (三) 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三、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学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突破口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贴近百姓生活为中心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要基础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多样化路径的运用为重要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J]. 王梅清.  江西社会科学. 2012(12)
[2]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和实现中国化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 吴家华.  教学与研究. 2012(11)
[3]艾思奇精神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启示——论“五个坚持与五个反对”[J]. 王红梅,字振华.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4]整顿学风文风和党风的当代意义——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 卫兴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09)
[5]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J]. 苏星鸿,刘基.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4)
[6]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 邸乘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7]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J]. 郭晶婧.  华章. 2012 (20)
[8]解放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启示[J]. 冯波,郭晶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3)
[9]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及启示[J]. 王青.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10]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选择及历史启示[J]. 佘君,李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2)
 
博士论文
 
[1]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杨全海.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 缪柏平.中共中央党校 2004
 
硕士论文
 
[1]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 郑二菠.西南财经大学 2012
[2]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富艳.中南民族大学 2011
[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 林曾芬.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及其经验启示[D]. 宋爽.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 刘艳.内蒙古大学 2010
[6]艾思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D]. 王康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7]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D]. 王忠.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述评[D]. 张维功.湘潭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14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4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2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