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02:54
  在新世纪的桥头,回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发觉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所作出的种种艰辛的探索、巨大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艾思奇、毛泽东等先进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艾思奇可说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艾思奇是国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史上,就理论界、学术界而言,其地位仅次于李达。因此,我们在讲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现代哲学史时,艾思奇这个人是无法绕过去的,他的地位特殊而且重要。研究艾思奇走过的哲学道路,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艾思奇的哲学活动为线索,以探讨艾思奇的哲学理论贡献为主要内容,对艾思奇哲学发展之路展开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考察。艾思奇的哲学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和北京时期。每个时期,艾思奇的哲学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艾思奇成名于上海时期。这一时期,艾思奇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使他名声大震,成为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一是写就《大众哲学》一书,一是批判假马克思主义者叶青。艾思奇《大众哲学》一书的写成,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路,其社会影响相当巨大。艾思奇是从事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工作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他是哲学大众化的先驱和典范。对于叶青哲学的批判,使艾思奇影响扩大,同时也捍卫、宣传和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体现出了艾思奇作为战士的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艾思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延安,开始了延安时期的革命生活。艾思奇成熟于延安时期。这一时期,根据抗战实践的需要,艾思奇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是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意义十分重大。艾思奇是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人。这一时期,艾思奇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哲学理论研究活动,他参与了整风运动,对国民党反动哲学展开批判,同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了宣传与阐释。延安时期是艾思奇哲学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建国后的北京时期,艾思奇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从<WP=4>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批判胡适、梁漱溟等唯心主义哲学,编写中国自己的哲学教科书,为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教科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规化、系统化教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北京时期,艾思奇哲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与宣传。延安时期,艾思奇就开始了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与研究。北京时期,这方面的工作就更为加强了。艾思奇是研究、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最早的理论工作者之一,也是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最有影响的理论工作者之一。艾思奇的哲学道路无疑是独特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史上,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的哲学道路可说是代表了三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哲学道路。为了深化对艾思奇的研究,本文将艾思奇的哲学道路与毛泽东、李达的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三人哲学道路作出了思考。艾思奇哲学道路留下的启示是丰富而深刻的,本文为此就哲学与现时代、哲学与民众、哲学家与领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艾思奇的一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发展与普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映现出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也映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艾思奇也存在有不足与局限,这是时代造成的。今天,我们研究艾思奇、总结艾思奇,是为了发展艾思奇,是为了在新世纪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 论
    一、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所采用的方法
    四、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上海时期的哲学活动和理论贡献
    一、 早期的革命活动和求学经历
        (一) 艾思奇的家学渊源
        (二) 中学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初步接受
        (三) 留日期间的革命活动和世界观的转变
    二、 上海时期的哲学活动
        (一) 在泉漳中学任教和《申报》工作时期的哲学活动
        (二) 对于《大众哲学》、《新哲学论集》、《如何研究哲学》、《思想方法论》 和《哲学与生活》的写作和翻译《新哲学大纲》
        (三) 对于自然科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
    三、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
        (一) 《思想方法论》的主要思想与贡献
        (二) 《哲学与生活》的主要思想与贡献
        (三) 对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的阐述
        (四) 对唯物史观若干问题的论述
        (五) 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研究
    四、 对叶青哲学的批判
        (一) 叶青其人
        (二) 对叶青哲学消灭论的批判
        (三) 对叶青歪曲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批判
        (四) 对叶青歪曲唯物辩证法的批判
        (五) 对叶青歪曲唯物史观相关原理的批判
        (六) 艾思奇哲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五、 开创哲学大众化之路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
        (三) 《大众哲学》的特点与理论贡献
        (四) 《大众哲学》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第二章 延安时期的哲学活动和理论贡献
    一、 延安时期的主要活动经历
        (一) 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二) 进行哲学理论活动
        (三) 从事报刊编辑工作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
        (一) 从通俗化、大众化到中国化、现实化
        (二) 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三) 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出的重大意义
    三、 艾思奇与延安整风
        (一) 到延安后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活动
        (二) 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科学阐释与宣传
        (三) 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四) 反对经验主义
    四、 对国民党反动哲学的批判
        (一) 对陈立夫“唯生论”的哲学批判
        (二) 对蒋介石“力行哲学”及其《中国之命运》愚民哲学的批判
        (三) 对阎锡山“中”的哲学的批判
    五、 对孙中山、鲁迅哲学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遵循的原则
        (二) 对孙中山哲学思想的研究
        (三) 对鲁迅哲学思想的研究
        (四)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 北京时期的哲学活动和理论贡献
    一、 建国后的主要活动经历
        (一)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与研究
        (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三) 进行哲学批判与争论活动
    二、 哲学的宣传、教学与研究活动
        (一) 对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的宣传
        (二) 给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四) 教材的理论贡献
        (五) 教材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
    三、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一) 延安时期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宣传与阐释
        (二) “两论”发表后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宣传与阐释
        (三) 60年代中期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宣传与阐释
    四、 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活动
        (一) 批判的背景
        (二) 对胡适哲学的批判
        (三) 对梁漱溟哲学的批判
        (四) 批判的重大意义与存在的缺失
    五、 艾思奇与建国后的三次哲学论争
        (一)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争论
        (二)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论
        (三)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
        (四) 三次哲学争论留下的教训与今人的思考
第四章 艾思奇哲学道路的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史上三种类型的哲学道路
        (一) 毛泽东类型的哲学道路(领袖革命家类型)
        (二) 李达类型的哲学道路(理论家教授类型)
        (三) 艾思奇类型的哲学道路 (学者战士类型)
        (四) 关于三人哲学道路的思考
    二、 哲学与现时代
        (一) 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二)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三) 哲学与争鸣
    三、 哲学与民众
        (一) 哲学的普及
        (二) 哲学的提高
    四、 哲学家与领袖
        (一) 哲学家与领袖的关系
        (二) 哲学家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化研究
结 语 在新世纪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一、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二、 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J]. 许全兴.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01)
[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轨迹[J].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3)
[3]论与时俱进与哲学繁荣[J]. 陈先达.  理论学刊. 2003(01)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J]. 张琳.  理论学刊. 2002(04)
[5]艰辛的探索、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百年回眸之一[J]. 马理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01)
[6]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J]. 胡绳.  中共党史研究. 2000(06)
[7]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断想[J]. 林剑.  江海学刊. 2000(03)
 


本文编号:214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4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