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唐鉴与钱穆“朱子学案”的结构异同分析——兼论朱子学理论体系的原点

发布时间:2018-08-07 16:56
【摘要】:晚清理学家唐鉴《朱子学案》依据朱熹所著书,以朱熹《中庸章句》和《大学章句》为基础,尤以《中庸章句》所论“性道”为原点,建构朱子学理论体系;现代学者钱穆《朱子新学案》依据朱熹所著书以及门人所编《朱子语类》从“理气”开始的编排方式,按照民国时期以来在当时西方哲学影响下朱熹哲学研究所通用的阐述结构,以“理气”为原点,阐述朱熹学术思想。它们都与以往的“学案”体例不同,而试图建构一个完整的朱子学理论体系,成一家之学。但是,唐鉴《朱子学案》以“性道”为原点建构朱子学理论体系,钱穆《朱子新学案》以“理气”为原点阐述朱熹学术思想,二者又有差异。重要的是,唐鉴《朱子学案》不是依据《朱子语类》的编排方式,而是依据朱熹《中庸章句》,不是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而是《中庸章句》所谓“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而且,以“性道”为原点与朱熹《近思录》从“道体”开始颇相一致,因此,更能够接近于朱熹的学术思想本身。这对于讨论朱子学理论体系的原点问题,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ooks written by Zhu Xi, Tang Jian, a Neo-Neo-Confucianism in late Qing Dynast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Zhu Z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Zhu Xi's "Zhongyue Zhang sentence" and "University Zhang sentence", especially on the origin of "the sexual Tao" discussed in the "Zhongyue Zhang sentence". Modern scholar Qian Mu's "Zhu Zi's New Learning case" is based o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book written by Zhu Xi and the "Zhu Zi language Category" compiled by Menren from "Liqi".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exposition structure of Zhu Xi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philosophy since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Zhu Xi's academic thought with "regulating Qi" as the origin. All of them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yle of "study plan", and try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Zhu Zi's study. However, in Tang Jian's case of Zhu Zi's stud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Zhu Zi's stud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origin of "the Tao of Nature", and Qian Mu's "New Learning Plan of Zhu Zi" takes "Liqi" as the origin to explain Zhu Xi's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Tang Jian's "Zhu Zi Learning case" is not based o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Zhu Zi language category", but on the basis of Zhu Xi's "Zhongyue Zhang sentence", not the dichotom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western philosophy, but the "Zhongyue Zhang sentence", which is called "everything in heaven and earth is our whole body." moreover, Taking the "sexual Tao" as the origin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beginning of "Tao body" by Zhu Xi. Therefore, it is closer to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Zhu Xi itself. This may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Zhu Zi's theoretical syste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穆;;朱子矗立中道[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陆华珍;;朱子学东渐及其朝鲜化的过程[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荣元;;借鉴朱子治家智慧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5 黎昕;赵妍妍;;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方彦寿;;朱子学与两岸文化的互动——以“朱子学与两岸论坛”为中心的历史回顾[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孙明章;;朱子学的历史命运[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草;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N];福建日报;2000年

2 记者 周琳;两岸共同打造朱子文化品牌[N];福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劲松;扎实推动朱子学研究[N];安徽日报;2010年

4 李文超 谢源泽;“朱子文化与现代文明”论坛举行[N];闽北日报;2013年

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朱人求;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来;打开经典的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伊品寿;朱子学术研讨会召开[N];闽北日报;2008年

8 沈碧峰 杨谓;朱子为“媒”扬廉政[N];西部时报;2009年

9 北京大学 陈来;格物致知对通识教育的启发[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熊慎端 朱燕涛;追寻“朱子之路” 体验朱子文化[N];华东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刚;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郭锋航;明初朱子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良中;朱子《尚书》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秋;朱子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2年

10 黄晓荣;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根东;朱子“礼”论[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星;论朱子学官学化的原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锡洪;朱子鬼神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宏涛;元初朱子学流衍考[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徐国明;朱子“格物说”别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姜婧;儒家朱子学と中日近世家族制度の形成にっぃて[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孔清清;再论燕岩的朱子学认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韩金燕;朱子沧州精舍祭祀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秦月;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10 张逢涛;度正及其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70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70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