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形上学与审美形而上学——牟宗三与李泽厚哲学比较研究
[Abstract]:Starting with Mou Zongsan's criticism of Kant's "moral emotion", we can find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ou Zongsan and Kant and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Li Zehou and Mou Zongsan. Mou Zongsan promoted Kant's "moral metaphysics" to "moral metaphysics", while Li Zehou put forward a new idea of "aesthetic metaphysics", the former allowed practical rationality to fill its extreme, while the latter was based on human practice. Its fundamental though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worlds" and "one world". Li Zehou criticized Mou Zongsan's theory of "that is, inner transcendence", and queried how this "inner transcendence theory" was inherent. Beyond what? Where does it end up? Li Zehou criticizes Mou Zongsan's "being is activity", and finally pays attention to "moral practice".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reverse perception and physical evidence" as mysterious experience, and Li Zehou takes "production practice"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religious morality forms a guide to social morality and points to the mystery of reason. Li Zehou criticizes Mou Zongsan's theory of "morality is religion", criticizes "the third period of Confucianism" pursuing religious charac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emphasizes Confucianism thought "that is, morality is aesthetic that is quasi-religion". By comparing Mou Zongsan's "moral metaphysics" with Li Zehou's "aesthetic metaphysics", we can se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家栋;《牟宗三》后记[J];中国哲学史;2000年03期
2 钱继伟;;张遵骝和牟宗三[J];读书;2008年03期
3 杨泽波;;牟宗三早期圆成论与后期合一论之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杨泽波;;无相的疑惑——关于牟宗三以“放得下”论无相建构相即式合一的一种讨论[J];中国哲学史;2013年03期
5 潘德荣;重建传统的智者牟宗三[J];北方论丛;2000年05期
6 王兴国;牟宗三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J];哲学动态;2001年04期
7 倪梁康;牟宗三与现象学[J];哲学研究;2002年10期
8 贡华南;智的直觉何以可能——试论牟宗三对形上方法论的重建[J];学海;2002年02期
9 张晚林;论牟宗三的哲学进路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杨泽波;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J];文史哲;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墨子刻;;道统的世界化 论牟宗三、郑家栋与追求批判意识的历程[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2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郭继民;牟宗三的浩然之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3 记者 陈菁霞;学界热议80年代中国思想的创造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绪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N];文汇报;2011年
5 贾晋华;二十世纪哲学指南中的李泽厚[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贾未舟;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N];深圳特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卢兴;现代性视域中的牟宗三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韦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5 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论牟宗三的哲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夏晓牧;从“智的直觉”看牟宗三的哲学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易宏熙;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张渊;解析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史晓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丽丽;论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D];河北大学;2011年
8 焦自军;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张本江;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开出科学说”探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聂增;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4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20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