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左氏易传:《左传》《国语》易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15:49
【摘要】:《左传》《国语》中的易学内容是从《周易》古经到《周易》大传过渡的中介环节。《周易》文本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正好与轴心时代的三个时期(西周、春秋、战国)相应,可见其对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观念史的重大意义。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这一文本的清理还不全面;一是对它的哲学观念的阐发还不到位。本文的研究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由三个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一,"左氏易传"这一命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二,对"左氏易传"进行研究的意义:填补《周易》文本历史发展的缺环;清理一些易学问题;探索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历史经验。三,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清理,就其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四,本文以文献的清理为基础性工作,并着眼于当下的生活领悟对"左氏易传"的哲学观念进行阐发。第二板块是对"左氏易传"文本进行全面的清理,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辑录,并对原文以及经典注疏加以详尽的校释(包括文字校勘、语言训诂、思想阐发),共计30篇;并且对于其中的易学特定问题和重要观念进行了专题讨论,共计10篇。这一基础性工作填补了《周易》文本历史发展的缺环。第三板块是对"左氏易传"的哲学观念进行阐发,以探索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历史经验为目的,以"左氏易传"与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之观念联结及其对当下的第二次大转型之启示意义为思想主线。首先,论证了"左氏易传"与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的观念联结。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在整体上表现在社会结构从宗族本位的宗法封建社会转向家族本位的中华帝国时代,其本质要素在于社会主体从宗族转向家族。"左氏易传"的文本和观念便反映了宗族宗法社会不断解体的趋势。其次,对"左氏易传"文本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构成要素和基本体例与后来的《周易》大传大体是一致的。"左氏易传"文本由三种要素构成:一、所涉易卦及其解释:"左氏易传"所涉的易卦共31个,就其所涉的卦爻辞而言,绝大多数与今本《周易》相同或相通;二、易学特定问题:左氏筮法、"互体"之说、"筮短龟长"之说、易筮之"八"、《易象》其书、《八索》其书、"龙"与"易"之关系;三、易学重要观念:孔疏"引《易》断章"之说、"《易》不可以占险"之说、"圣人不烦卜筮"之说。可以说,这些易学观念都与"左氏易传"的人谋化、诠释学化不无关系。再次,对"左氏易传"的诠释学品质进行了阐论。"左氏易传"开启了易学的诠释学化、人谋化转向,亦即,"左氏易传"对易筮中的神意进行悬搁,而转向对人自身生存的理解与筹划。"左氏易传"确立了这一诠释学化的解释原则对《周易》古经进行解释,其主要解释方法是卦象比拟,这相比于对神意的断占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转折,为《周易》大传的理性哲学观念作出了准备。再次,考察了"左氏易传"的形上学观念及《周易》文本观念的发展。《周易》古经仍然是一种神性观念系统,而经过"左氏易传"的转进,到了《周易》大传建构了理性化的易学本体论。相较于"左氏易传"自然倾向的乾坤宇宙论模式,《周易》大传则进一步建构了具有心性论色彩的本体论。再次,对"左氏易传"的形下伦理政治学进行了探讨。"左氏易传"既有对宗族宗法伦理的解构之维,也有新伦理的建构之维。这种新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左氏通过对"孝"观念的重构而建构其家庭伦理。孝的观念从人对神祖考妣的祭祀这一宗法伦理行为,转化到对父母的"养",进而突出了"敬"之于"孝"的本质性征,便趋近于孔子的"孝"观念;二是通过对"德"观念的重构而建构政治伦理。"左氏易传"的伦理观念体现出家庭与政治领域的逐渐分离,这显然也印证了宗族宗法社会不断解体的社会转型趋势。最后,论述了"左氏易传"对于当下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的观念启示,并且初步提出了易学哲学当代开展的思想方法问题。既有的易学哲学史表明哲学观念的转型与生活方式的转型相应。植根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生活领悟,要求建构现代性的易学哲学。当代易学哲学需要通过"返源"与"立相"双重向度的开展,建构描述"主体性何以可能"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易学存在论以及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价值论、知识论等形而下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21


本文编号:2259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259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