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划界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11-08 16:01
【摘要】:呈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献学语境,对我们解读该提纲"第十条"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在"理论前见"上就错失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文献学研究只会让我们在歧途上越走越远。作为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已经直观到人是"类存在物"或社会存在物,但他不懂得人之作为社会存在物是一定劳动活动的结果,他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证只是源自于是无实践根据的直观。作为对旧唯物主义的本质性超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它提供了一条以现实实践为基础而超越市民社会的现实路径,因而它的立脚点是根本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即作为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或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对新、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辨析绝非无意义的理论空谈,而是一个关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及其理论灵魂与社会归宿的原则性问题。
[Abstract]:Presenting the bibliographic context of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interpret the outline "Article 10," but if we miss the essence of Marx's practical materialism in "see before Theory," The study of philology will only lead us astray.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old materialism, Feuerbach'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humanistic materialism lies in his intuitionistic view that man is "a kind of existential thing" or a social being. However, he does not understand that human being as a social being is the result of certain labor activities, and his confirmation of human sociality is only derived from the intuitionistic view without practical basis. As the essential surpassing of the old materialism, Marx's new materialism is practical materialism, which provides a realistic path to transcend the civi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ractice. Therefore, its foothold is the "human society or the human being" that transcends the civil society, that is, as a communist human society or as a communist society.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materialism is not a meaningless theoretical empty talk, but a matter of principle concerning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volu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soul and social fat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生;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02年04期

2 杨友孙,胡淑慧;全球化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陆树程;市民社会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重建[J];哲学研究;2003年04期

4 王建明;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周俪,陆劲松;论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原因[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黄海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常征;市民社会与国家:浅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新生;;现代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次生性层级[J];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9 张康之;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2318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318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