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两重突围
[Abstract]:Heidegger's lecture "existentialism-practical hermeneutics" in Freiburg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23 can be regarded as a centralized expression of the work of combining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and also as a leading outline of "existence and time". Heidegger's so-called "existentialism" is "practical hermeneutics", and the so-called "pragmatism" refers to the existence or life of this existence. Therefore, "practical hermeneutics" can also be called "hermeneutics of this being" or "hermeneutics of phenomenology of this being".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ombine Husserl's phenomenology with Dilthey's hermeneutics, two seemingly incompatible philosophies. Undoubtedly, Heidegger's dual breakthrough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th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He promoted Dilthey's methodological hermeneutics to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formed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consciousness into phenomenology of hermeneutics. Gadamer was inspired by Heidegger's work and fully developed his own hermeneutics.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黑格尔与现代解释学关系研究》(批准号15XZX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51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福;解释学:对理解的理解[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贾红莲;中国解释学与解释学中国化[J];江海学刊;2003年04期
3 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2期
4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5 邵长春;;从解释学视角看塑造论哲学[J];理论学习;2009年04期
6 R.E.帕尔默;鲁旭东;;解释学[J];哲学译丛;1985年04期
7 E.H.舒里加;曹介民;杨文极;;什么是“解释学循环”[J];哲学译丛;1988年02期
8 纪光欣;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何卫平;解释学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梅;;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钟厚涛;“中国解释学”构建的跨文化开拓[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哲江;重新勘定世界哲学“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3 刘李;深层解释学与作为症候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倩;西方解释学中的解释循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郑兴凤;施特劳斯解释学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绍涛;解释学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综合—对利科解释学的一种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饶筠筠;时间视域转换对哲学解释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施景韬;狄尔泰生命解释学探究[D];延边大学;2012年
8 吴福友;通往善的解释学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曲立伟;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0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38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