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从直觉到自觉——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

发布时间:2019-05-21 07:53
【摘要】:早期与后期思想之异同、对儒家与佛家思想之认识变化是探讨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的两个基本视域。早期,梁漱溟的道德功夫以一任直觉为主,辅以对意欲的调和。后期,梁漱溟转而强调生命的不懈奋进与人心的良知自觉。其早期思想中的两种功夫分别对应着儒、佛两家的两种本体,内蕴着一种紧张关系。后期,梁漱溟转而开始强调儒佛两家在成德功夫上的相通,缓解了其紧张关系。这种道德功夫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梁漱溟对传统思想资源的重新取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梁漱溟对儒佛关系的自觉调整。这种转变促使早期梁漱溟思想中的善恶二元对立的倾向发展为更加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梁漱溟先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将儒佛两家的成德功夫落实于自觉的不懈奋斗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有益范型。
[Abstract]: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rly and later thoughts, and the change of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re two basic horizon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track of Liang Shuming's moral kung fu. In the early days, Liang Shuming's moral kung fu was based on intuition, supplemented by the reconciliation of desire. In the later period, Liang Shuming turned to emphasize the unremitting progress of life and the conscienc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The two kinds of kung fu in their early thoughts correspond to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respectively, and contain a tense relationship. In the later period, Liang Shuming began to emphas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Chengde kung fu, which alleviated its tension. This change of moral kung fu,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Liang Shuming's re-choic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re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reflects Liang Shuming's conscious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is transformation promoted the tendency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Liang Shuming's thought to develop into a more dialectical unity of opposi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Mr. Liang Shuming carried out the moral kung fu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on the conscious and unremitting struggle, which provided us with a useful model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26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王焱;陈龙江;;以文化教育为手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借鉴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刘重来;;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6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光芒;;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8 王荧;;从学校改造到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四起四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勇;“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杨吉生;梁漱溟的养生之道[N];保健时报;2008年

4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本报书评人 马勇;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黄穗生;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季萍;梁漱溟的传统法文化观[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早报记者 许荻晔;“今天谈中国问题,,是重温梁漱溟已思考过的问题”[N];东方早报;2013年

9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10 丁为祥;梁漱溟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

2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3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杨子波;梁漱溟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王晨光;梁漱溟文化视域下的人生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艳兵;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易雯;梁漱溟国家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陆曜伟;梁漱溟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韩璐;论梁漱溟的心性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耿志宇;梁漱溟“理性”概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9 高乐乐;五四时期梁漱溟和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10 范晓强;梁漱溟民主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81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481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