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交往”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2 05:55
【摘要】:人类社会的奋斗史其实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关乎人们安身立命、心灵安顿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的发展呈现出“单向度”和片面化的状态,“交往”出现了瓶颈,“交往”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交往”异化的扬弃和理性“交往”的确立,既需要批判性的哲学思维理论,也需要从实践的高度去审思“交往”的困境。正是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交往”思想,无疑为“交往”瓶颈的突破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批判了现代性视域下人们工具理性色彩浓厚的异化“交往”,同时也提出了超越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交往”理想目标,即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尤其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更能促使人们的血肉之躯和灵性良心和谐相生,从而为病态“交往”的扬弃开一方良剂。面对病态的社会现实,需要对马克思的“交往”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发掘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丰富内涵,丰富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鉴于此,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研究现状,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马克思“交往”概念形成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进程;接着重点剖释了马克思“交往”概念的科学内涵,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物质维度、社会维度和价值维度,并对马克思“交往”概念的若干范畴进行了辨析与理解;同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为例,论述了马克思“交往”思想在现代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哈贝马斯“交往”思想的理论内涵,并对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和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回归到马克思视阈中“交往”思想的理论迫切性;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刚;;语言学转向视域中批判理论的交往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2 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10期

3 魏小萍;;交往、规范与制度: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批判指向的比较[J];哲学研究;2014年09期

4 孙民;;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概念[J];哲学研究;2014年06期

5 丰子义;;全球化与文明的发展和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6 张新标;;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确立[J];前沿;2014年Z1期

7 马俊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8 李素霞;;世界普遍交往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兼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05期

9 李佩环;;论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实现机制[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10 孙民;;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领悟——读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晓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D];安徽大学;2014年

2 王婷婷;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D];安徽大学;2011年

3 宋田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东北大学;2008年

4 白永雪;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比较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9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39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