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自然观与“道”之义理内涵
本文关键词:易学自然观与“道”之义理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一次繁荣与鼎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之态,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和划分,先秦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影响深远的当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阴阳家,虽然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尽相同,但并非完全隔离毫无联系,相互之间的借鉴与师承都离不开《周易》,例如孔子学易韦编三绝、庄子总结“易以道阴阳”、黄老刑名法术搓诸家为一体建立起互相融合的桥梁。直至汉代经学建立,儒学跃居诸家之首而独尊,《周易》也被列为五经之首,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起着指导作用。易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多种形式,从孔子转卜筮之易为德义之易,汉代产生了象数易学,此后有魏晋义理易学、宋图书易与义理易,至清代对此前的易学形式进行了整理和发展,加之当时西学东渐,易学又逐渐呈现出与西方近当代文明结合的趋势,这就决定了需要立足相对新的角度对传统易学进行解读。本文是从自然观的视野对易学的客观合理性进行诠解,既然是对易学的重新整理,就需要对传统易学作简要的介绍,体现出自然观与传统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背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易学本身是门古老的学问,在当今的背景下进行诠释,就需要体现出新的诠释方式的便宜性,也就是易学自然观的合时性,通过与古今中外几门学科的语言和理路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看出易学自然观的合理与简约,从而构架起其视野下的关于“道”的体系结构。易学中核心概念是易,也称为道,对易学的研究就是对道的研究,就是对宇宙整体规律的研究,可以说易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包容了自然和人事,与当代科学的一般内涵相似,都是关于普遍规律的认知,关键性的标志是系统化与形式化。本文对道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构,沿着由内到外、由细到巨的逻辑过程,将道构架成为囊括宇内万事万物的包容性很强的体系。首先是对道最基本的构成性因素进行分析,体现出庄子所说的“易以道阴阳”的本质特征,道是整体性概念,是由阴阳共同构成的综合作用。分析道的特征就转变为分析道的成分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道的特质和表现形态。从阴阳的内在互动对道进行解读可以看作是对道之本体的研究,而道之发用则是阴阳互动的外在情状,也就是德,可以说道德是互摄的、是一对体用关系,二者不离不即,《系辞传》中讲:“易显道神德行”。进一步具体化德的内涵,就涉及到五常德的理论。易学虽然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自身发展的轨迹,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并不能与其他文化形态完全隔离开,尤其是道家易对易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易学的初创离不开道家易的渗透,所以后来的易学既有原始卜筮的成分,也有儒道法等诸家的因素,互为借鉴和阐发有助于理解。关于宇宙论的德与关于道德论的德,儒家的阐述最为详尽,所以五常德是儒家的产物,更是易学的内容。既然道之用为德,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那么德就是通过阴阳二因素进行生生的,接下来就论证了物质内在结构的阴阳统一性,证明物质的内在结构可以通过阴阳二因素进行解读,并发掘出“负阴而抱阳”的统一结构。物质的永恒运动正是建立在“负阴而抱阳”的结构上进行互动变化的,变化的过程就是“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抑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生成论虽然有二、四、一、三、五等不同的数字表述,但最终都指向了统一的逻辑过程,就是本文所构架的三元结构模式。八卦在易学中是可以涵盖宇宙万有的最简单的符号单元,也就是道德的宏观发用和规律,本文最后一部分就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以及文王后天八卦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描绘的规律进行了解读,完成了对“道”这个概念的整体性构架。易学本是一个内容“广矣大矣”的学问,本文就“道”这个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发挥其中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彰显它的自然观魅力,对“道”进行新解。
【关键词】:道 阴阳 自然观 德 物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5
- 目的和意义11-12
-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5
- 第一章 易学自然观概述15-23
- 1.1 易学简说15-18
- 1.2 易学自然观的特征18-23
- 第二章 道的微观结构23-34
- 2.1 道的成分性因素23-28
- 2.2 阴阳的辩证关系28-34
- 第三章 道的功能与彰显34-44
- 3.1 易学自然观中的德概念34-39
- 3.2 五常德理论39-44
- 第四章 万物生成模式44-55
- 4.1 物质的构成模式44-49
- 4.2 三元结构49-55
- 第五章 道的宏观规律55-68
- 5.1 河洛图示55-60
- 5.2 卦与天道60-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4-75
- 承诺书75-7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刚;彭启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杨国平;《物不迁论》义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张立波;;郭象“足性逍遥”的伦理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运好;史晶晶;;哲理与诗性: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谢元琨;;试论王弼之“象”及其与文学之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聂民玉,纪常造;“名教”与“自然”:魏晋士人心态调适“三部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乔宗方;;试论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历史的自然科学意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其忠;樊尊峰;;老庄无为论及其对中医养生观影响的探析[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汪锋华;;《管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A];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7 葛辉;;曹雪芹佚文绘画自然美学思想研究[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葛辉;;曹雪芹佚文自然美学思想研究[A];红楼文苑(2013年第4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海峰;量子力学推动下的整体性宇宙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易学自然观与“道”之义理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