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6:01

  本文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端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源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和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它的产生既有经济、现实和思想背景,又包含了对后现代主义极端的超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以皮尔士、詹姆士、柏格森为代表的理论孕育准备时期;以怀特海、哈茨霍恩为代表的理论形成和初创时期以及以格里芬、科布、斯普瑞特耐克为代表的理论完善发展时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人类反思现代性,发展了后现代科学和整体有机论,倡导后现代精神,推崇创造性价值观、有序的时间观、平权多样论思想和生态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顺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现代化进程中负效应的趋势,大胆的设想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竭力克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弊端,继承发展了其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精华,弥补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相对性、虚无性、悲观性的缺陷,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均产生了共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超越过程中开始“接地气”,发展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最新阶段;它正视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从科学层面讨论,着眼于人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它追求科学求实和人文情感的统一。当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持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其宗教唯心色彩和乌托邦构想成分值得商榷。 梳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探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而且有利于丰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内涵,拓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引入我国哲学界,有利于人们反思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启发,为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 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8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目的9
  • 1.1.2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意义9-10
  • 1.1.2.1 理论意义9-10
  • 1.1.2.2 实践意义10
  • 1.2 国内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10-14
  • 1.2.1 国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现状11-14
  • 1.2.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评述14
  • 1.3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方法14-15
  •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15
  • 1.3.2 归纳分析法15
  • 1.3.3 比较研究法15
  • 1.4 结构安排和重点难点15-16
  • 1.4.1 结构安排15-16
  • 1.4.2 重点难点16
  • 1.5 本章小结16-17
  • 第二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观17-33
  • 2.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探源17-22
  • 2.1.1 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和关系解析17-19
  • 2.1.1.1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17-18
  • 2.1.1.2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18-19
  • 2.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19
  • 2.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现实依据19-21
  • 2.1.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21-22
  • 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述22-28
  • 2.2.1 理论孕育准备时期22-24
  • 2.2.2 理论形成和初创时期24-26
  • 2.2.3 理论完善发展时期26-28
  • 2.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基本观点28-32
  • 2.3.1 后现代科学28-30
  • 2.3.1.1 实现科学的“返魅”28-29
  • 2.3.1.2 整体有机论和科学的统一29-30
  • 2.3.2 后现代精神30-31
  • 2.3.2.1 肯定世间万物的权力平等而多样30
  • 2.3.2.2 肯定创造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30-31
  • 2.3.2.3 倡导对传统、现实和未来的同等尊重31
  • 2.3.3 后现代生态观31-32
  • 2.3.3.1 生态后现代主义31-32
  • 2.3.3.2 后现代生态世界观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33-46
  • 3.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近现代西方哲学33-37
  • 3.1.1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33-35
  • 3.1.1.1 近代西方哲学的成就、缺陷和去向33-34
  • 3.1.1.2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转向34-35
  • 3.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35-36
  • 3.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超越36-37
  • 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37-39
  • 3.2.1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37-38
  • 3.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贡献38-39
  • 3.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39-42
  • 3.3.1 本体论重整体倡协调39-40
  • 3.3.2 认识论尊重同异结合,强调仁爱40-41
  • 3.3.3 自然观崇尚节用时禁41-42
  • 3.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42-45
  • 3.4.1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42-43
  • 3.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自然观43-44
  • 3.4.3 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自然观上的契合44-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性述评46-50
  • 4.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价值46-47
  • 4.1.1 在“接地气”中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46
  • 4.1.2 高度综合、富有开创性的后现代哲学46-47
  • 4.1.3 追求科学求实和人文情感的统一47
  • 4.1.4 反思过程中重塑天地人的关系47
  • 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陷47-48
  • 4.2.1 宗教神秘色彩浓重,陷入唯心主义泥潭48
  • 4.2.2 乌托邦的后现代社会构想48
  • 4.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向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可资借鉴50-61
  • 5.1 经济建设向着永续化迈进50-52
  • 5.1.1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0-51
  • 5.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51-52
  • 5.2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2-55
  • 5.2.1 我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2-54
  • 5.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54-55
  • 5.3 文化建设更加丰富生动多元55-57
  • 5.3.1 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5-56
  • 5.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56-57
  • 5.4 社会建设的人性关怀57-58
  • 5.4.1 我国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7
  • 5.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57-58
  • 5.5 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58-60
  • 5.5.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8-59
  • 5.5.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9-60
  • 5.6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春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初探[J];沧桑;2009年05期

2 周庆弄;;试论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J];创新;2008年04期

3 罗玲玲,张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创造观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郭凤鸣;;试析文化的全球化[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5 冯建;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冯石岗;王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契合点[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冯石岗;王洋;;道家“和合”思想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古今呼应[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肖显静;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成立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葛焕礼;;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论与道家道教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徐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本文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8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1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