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弼《老子注》“本末”思想及诠释方法

发布时间:2017-03-20 10:04

  本文关键词:王弼《老子注》“本末”思想及诠释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弼在其《老子指略》中,用“崇本息末”来概括《老子》的主旨。以“本末”来解读《老子》,是王弼的一大贡献。本末思想不仅是王弼解读《老子》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弼自身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王弼思想中具有连贯性,一直延伸到其《易》注和《论语释疑》中。本末范畴并非王弼的独创,秦汉典籍已见记载,但不具太多哲学性。是王弼赋予了“本末”真正的哲学意义,并且有了一种“本体论转向”。王弼对“本”的定义是万物之“所以”,而既有的现象则是“末”,“所以仁”、“所以迷”、“所以荒病”、“所以安”这些表述清楚地表明了“本”与“末”的异质性,即“本”是形上依据,寓于众末之中,籍末以发显,为末提供支撑,使末得以可能。因此“本末”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早出概念,在王弼这里被“扬弃”,成为兼具体用义与生成义的中国哲学独特用语。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本”与“末”作为更具概括性的范畴,均不是单独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概念构成的“概念簇”,,其中本、母、无、朴、无为、无欲、寡、一等为“本”系列,末、子、有、器、有为、有欲、众、多等为与之相对的“末”系列。本与末之间,具有层次性、异质性;而末也具有多义性。王弼的本末思想主要由“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寡统众”三大命题构成,分别对应于王弼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的政治运作层面、政治哲学的权利构成层面。与老子一样,王弼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同样是政治哲学的依据。“以无为本”是其宗旨;“以无为用”则是形上原则于现实世界的下贯展开,要求无为、无欲;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要以“崇本息末”来处理本末关系,“崇本息末”内在地包含“崇本举末”,并与老子暗中契合;在君臣关系方面,则要“以寡统众”,这是黄老“君无为而臣有为”思想的推进,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者说是发展。 本末思想也关涉到王弼的诠释方法。以经解经的方式表现出其严谨的诠释态度,是其顺向诠释的一种态度性证明。道-无/本的概念转化则是其顺向诠释的一大例证,有充足的理由,是一种有张力的再诠释,无言地回答了“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以庄释老则是其跨文本诠释的一大例证,无论是文句上的直接引用,还是以无为本的思想方面,以及扬弃宇宙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上,都选择性地继承了《庄子》。对《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则是其会通性诠释的一大例证,这也是其诠释立场,这一立场在其《老子指略》和“圣人体无”观中都有过明确的表述,同时也是时代之风,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对中国文化一本性的回溯。
【关键词】:王弼 老子注 本末 诠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3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研究现状9-11
  • 1.2 选题意义11-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论文结构12-14
  • 第2章 王弼《老子注》背景与版本问题14-18
  • 2.1 王弼《老子注》相关背景14-16
  • 2.1.1 王弼家世与王弼《老子注》的思想资源14-15
  • 2.1.2 荆州学风与王弼《老子注》的解经方法15
  • 2.1.3 正始改制与王弼《老子注》的现实寄望15-16
  • 2.2 王弼《老子注》版本问题16-18
  • 第3章 本末概念与王弼思想18-22
  • 3.1 本末概念原初涵义18-19
  • 3.2 王弼之本末范畴的使用19-22
  • 第4章 王弼《老子注》中的本末思想22-40
  • 4.1 以无为本22-32
  • 4.1.1 以无为本22-25
  • 4.1.2 以无为用25-32
  • 4.2 崇本息末32-36
  • 4.3 以寡统众36-40
  • 第5章 王弼《老子注》之诠释方法40-53
  • 5.1 以经解经41-42
  • 5.2 顺向诠释:以从“道”至“无”的转化为例42-44
  • 5.3 跨文本诠释:以“以庄释老”为例44-48
  • 5.4 会通性诠释:以“报怨以德”为例48-53
  • 结语53-55
  • 主要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国良;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J];船山学刊;2004年03期

2 孙以楷;;“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论王弼“以无为本”的本质[J];长白论丛;1996年05期

3 蒋丽梅;;王弼老子注的“崇本息末”思想[J];兰州学刊;2007年05期

4 康中乾;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蒋丽梅;;王弼《易》注用《庄》论[J];周易研究;2007年04期

6 高晨阳;论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J];中国哲学史;1998年03期

7 汤一介,胡仲平;西方学术背景下的魏晋玄学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4年01期

8 杨立华;;“本无”与“释无”:郭象本体论中的有无之辨[J];中国哲学史;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王弼《老子注》“本末”思想及诠释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7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