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张之洞的《劝学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12:55
【摘要】: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冲击,拉开了中国近代化路程的序幕,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由此而生。其中,“中学”与“西学”的冲突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二者关系的问题,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课题。自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士大夫以来,顽固派、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等人对此皆有过不同的阐述。相比较而言,“中体西用”论似乎是其中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种选择,而张之洞的《劝学篇》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方面,他批评了顽固派的固步自封与盲目排外,另一方面,又否认了维新派的激进主张,在顽固派和维新派之间寻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商务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重要的是,张之洞所生活的这一时段,恰是中国历史上由“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转型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过程中,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在改革政治、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编练军队以及改变外交策略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潮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劝学篇》一书,正是其大半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思想结晶之载体。职是之故,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进行研究。 在第一章中,本文从张之洞的家世与其时代背景、张之洞的求学及科举历程和张之洞的早期仕宦历程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张之洞的传统士大夫形象。从张之洞的生卒年来看,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这一期间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绝大部分时段,而且,其间的重大活动皆有张之洞的间接和直接参与,这一历史背景为张之洞“中体西用”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第二章中,着重探讨了张之洞的“中学”与“西学”的思想渊源。在他的仕宦历程中,经历了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身份转型,而这一身份的转变,恰是张之洞的政治思想由“中学”转向“西学”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张之洞长期的科举经历,其“中学”的学术取向构成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在他转入洋务派之后的实践中,写成了《劝学篇》一书。 在第三章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劝学篇》中的逻辑脉络。由于“中体西用”的思想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脉络下不断发展形成的。其中,,《劝学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围绕着如何保国、保教、保种等问题,阐述“中学为体”的具体作法。《劝学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从教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规划了“西学为用”的蓝图,从而构成了“中体西用”完整脉络。 在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劝学篇》思想在晚清新政中的外在应用。从新政的纲领性文件“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开始,到其具体内容的方方面面,都烙下了《劝学篇》思想的影子,尤为关键的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局的变化不断损益,从他对君主立宪制的态度中,就可看出他对《劝学篇》的发展与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5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任晓兰;;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3 喻中;;张之洞百年祭[J];读书;2010年12期

4 徐碧薇;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黎仁凯;张之洞幕府人员的结构与特色[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6 王姗萍;;张之洞与晚清法律教育[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2期

7 闭雄壮;;从“化民成俗”到“国民教育”——论张之洞的教育观[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陈钧 ,任放;张之洞与辛亥武昌首义——兼论政治家成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9 何晓明;何顺进;;张之洞治鄂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樊学庆;;张之洞与清末学堂冠服政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薇;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兵工企业[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云;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秦博;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D];吉林大学;2004年

3 段红智;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陈伦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白雁钊;张佩纶与张之洞比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曹良海;张之洞行政思想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3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3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c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