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0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沿;;实践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J];北方文学;2017年08期
2 李昕桐;;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J];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3 陆云;;“感性活动”的三重内涵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4 杜刚;;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的现象学解读[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卜祥记;;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J];哲学研究;2007年02期
6 邓晓臻;;“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存在思想中的地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林恒森;;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谈认识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也是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王南n\;论人的感性活动原则——关于哲学对象问题的思考[J];哲学研究;1988年08期
9 肖峰;;实践发生论[J];教学与研究;1988年05期
10 夏甄陶 ,欧阳康;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J];河北学刊;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石敦国;;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石敦国;;马克思的对象性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及其批判功能[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艳波;马涛;;从文化哲学的视域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阎孟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张梧;在实践观点上审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永刚;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5年
2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杨国华;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D];复旦大学;2013年
4 张群;“美”与人的自我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海锋;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昕桐;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及其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9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戴劲;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昱岐;论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当代意义[D];兰州大学;2019年
2 李薇薇;论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朝霞;论感性活动在唯物史观中的本体论地位[D];江南大学;2017年
4 张志刚;马克思存在概念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董良杰;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D];海南大学;2010年
6 王乔伊;感性的澄明:哲学向人的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徐意刚;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D];湘潭大学;2007年
8 韩小斌;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D];吉林大学;2007年
9 甘小华;回到感性活动本身[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杨恒梅;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7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