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李泽厚先生“四期儒学说”评述

发布时间:2020-03-24 23:5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成为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学者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研究大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也有个别的学者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由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者转变成为其思想的追随者,有的甚至在其思想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试图建立有异于港台的大陆新儒家群体。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发展成为形形色色的“大陆新儒家”。对于他们的思想和学术工作,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研究。 在“大陆新儒家”学者中,有一位比较特殊,他不仅是当代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而且还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儒学进行研究和发挥。这位学者就是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将自己对儒学进行创造性发挥的思想,概括为“儒学四期说”。李泽厚之所以提出这一学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针对港台新儒家学者的“儒学三期说”,因为此观点不仅有违儒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在儒学内涵的认定上也存在着错误(港台新儒家认为儒学的本质为“心性本体”,李泽厚认为是“情感本体”);二是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他看来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对儒学的优秀传统(重视现实生活、重视人性建设)进行“转换性创造”。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范畴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李泽厚研究儒学发展史成果的总结,将其在原始儒学、秦汉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加以分析概括;第二部分是对李泽厚在儒学本质方面思想观点的分析,内容包括李泽厚对儒学的深层结构、儒学“半哲学半宗教”的特点、经世致用的倾向思想内容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李泽厚“儒学四期说”的研究,具体包括“儒学四期说”的产生缘起、思想倾向、主要内容等。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李泽厚建构“四期儒学”的学术准备,第二部分讲李泽厚建构“四期儒学”的思想基础,第三部分讲他“四期儒学”的主要贡献。 李泽厚的“四期儒学说”,以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为出发点,综合了马克思 主义与儒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该学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4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薛富兴;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包遵信;;迈向自由王国的足印——读李泽厚《美的历程》[J];读书;1981年08期

7 黄楠森;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8 黄杨;“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王思睿 ,何家栋;为革命辨诬[J];书屋;2000年01期

10 ;李泽厚谈治学经验[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小勇;;浙江儒学的知识传统及其现代价值[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宗贤;;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儒学的人文价值[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张玉奇;;儒学发展简论[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爱民;;儒·儒家·儒学·儒术杂议[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4 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N];光明日报;2011年

5 记者郭烁;重建儒学整体融通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高昌;儒学要从象牙之塔里解放出来[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8 陈卫平;如何发掘并实现儒学的当代价值[N];解放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树伟;要惠及大众 儒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刘爱英;当代儒学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纪波;《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慧芬;荀子管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智;李泽厚先生“四期儒学说”评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4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5 吴官振;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现代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6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7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金虎;儒学的形成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丽燕;改革开放以来的儒学“复兴”现象研究——曲阜一角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9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9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