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23:50
【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上,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连年的争霸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此前的周礼已经失去了规范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作用。从这种社会现状出发,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思想史上一个大致统一的观点是:以“爱”释“仁”。“仁”的最初含义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爱亲之谓仁。但“仁爱”思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亲”上,而是扩展为“爱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奴隶主贵族阶层,还包括平民,甚至是奴隶。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忠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则是其对“仁爱”的发展。在实践仁爱的方法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与“礼”相结合,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必须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志士仁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他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实现他“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因此,儒家强调修身,也就是修己。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表现了极大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优秀人才的激励、培养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养成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也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但这一传统思想也存在着重视个体道德修养而忽视外在道德约束的弊端,个体道德的完善,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但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把最大的希望都寄托在“德化”、“礼教”之上,力主道德至上,忽视了外在道德的重要性。宗法等级制度下,“仁爱”思想具有贵贱等级的差别;由此所产生的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也忽视个体的价值,它要求个体服从于群体,不能在群体中凸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不重视个体价值的做法极大地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拜金主义抬头,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底线伦理面临危机,人们的羞耻感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各种不良习俗泛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其次,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道德体系瓦解,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最后,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要重建道德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之处。儒家处世之德中的和谐精神以及许多处事的行为规范包含着积极的因素,对于我们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依然不失其借鉴意义。“仁爱”精神有利于当今职业道德的建设,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信无欺、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儒家关于家庭美德的理论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形成较好的社会风气,深化人类对家庭的认识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至今依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德栎;《学记》学习原则浅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国增;;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刘晓燕;;浅谈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的和谐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周瀚光;先秦儒家与古代数学[J];齐鲁学刊;1986年05期

7 王应常;;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J];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8 许亚非;析孔孟荀的义利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陈爱珠;重义轻利,鉴古启今——先秦儒家义利思想探说[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0 赵吉惠;读商国君著《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永禄;;儒家伦理视野中的和谐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方旭东;;身体伦理:一个隐而不显的儒家传统[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温克勤;;先秦儒家伦理精粹与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锐;;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与21世纪新人[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9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马涛;;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批判与继承[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祝瑞开谈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5 李连科;儒家传统与后现代主义[N];人民日报;2001年

6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7 方朝晖;儒教之说可以休矣[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彭国翔;儒学复兴的省思[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婉;儒家身心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3 文之峰;巴别塔的建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文彩;先秦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尚伟;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王彬;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7 袁晓晶;先秦儒家对“礼”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康华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D];郑州大学;2010年

9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2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2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