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4:30
【摘要】: 中国古代士人心中都蕴藏着知己意识的情怀,特别是怀有强烈入世观念的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知己意识发端于孔子,后经孟子和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的继承和发扬,并随着汉武帝以后儒学的独尊,逐渐内化为中国传统文人普遍的心理意识,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文学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的产生源于儒家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及自身才能得不到认同和理解的苦闷。春秋以降,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从而促使西周以来封建宗法体制的逐步解体,士由原来贵族中最下一层被抛离出来,失去了体制的保障,但同时一获得了一定的身份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又由于争霸战争的展开和权与理的二分化,士人所掌握的知识对于各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士人游走于各国之间,寻找能任用自己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先秦儒家以实现王道政治为其理想,春秋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宗教天命观向人文天命观的转变,以及从西周初就萌发的忧患意识的发展,都为儒家知己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条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各国君主考虑的首先是富国强兵的问题,考虑的是如何在争霸战争中获取胜利。先秦儒家的理想特别是仁政思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所以儒家思想得不到统治者的亲睐,正是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产生了先秦儒家的知己意识。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最重要的特质是注重修身,从自身出发来完善自己,然后寻求别人的认可,这样即使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自己也能保持完善的人格。从政是儒家修身之后的必然要求,从政就需要被别人所人了解,需要寻找了解自己的知己,寻求君主的知遇。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和先秦儒家对自己理想的坚持,最后先秦儒家没有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失败后的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上寻求解脱,以天命作为自己的的精神支撑,同时仍然把天人关系的重点归结到自身上面,把自身的努力放在第一位。 先秦儒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后世士人所要面对的问题,寻求知己与知遇,寻求自身理想的实现。先秦儒家的知己意识也为后世提供了思想资源,很多人正是以找寻知己作为精神的解脱,甚至直到现在知己意识也在影响着很多中国人。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先秦文献来探讨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产生的具体原因和深刻内涵,并探讨知己难寻的原因所在和先秦儒家知己意识对后世的影响,藉此也希望以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为线索来更深刻的认识先秦儒家的思想,了解儒学的特质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22
本文编号:2606104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2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令芳;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06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