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计算复杂性的机理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N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展骥!深圳市太白03邮箱518019;“赋值”与“非赋值”平分秋色?——评克里普克的“悖论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孙俊锁;Gamma分布的特征函数及点估计[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怀珍;两种批判,两个界限——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8 韩永学;“后结构主义”思维框架下的企业生命有机体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韩庆祥;张艳涛;;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勤生;李文杰;韩建义;;果蔬脱水工艺条件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包装与食品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颜泽贤;;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应用[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6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金伟新;肖田元;;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光军;周泽南;;基于统一集的复杂性管理与和谐管理[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夏明方;;老问题与新方法:与时俱进的明清江南经济研究(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座谈会讨论稿)[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安福;地壳变形的突变性与地震短期预报[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2 曹东伟;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3 张家树;混沌信号的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陈斌;岩土工程随机反演分析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1年
5 杨建新;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7 冯嘉礼;核电站严重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重存;黄土固化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及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3 刘红兵;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4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湛;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渗透稳定的可靠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0年
6 任芳;互为伴随的三角模与蕴涵算子及蕴涵算子的逼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三民;模糊逻辑形式系统的若干完备性定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强;LFC语言的模式匹配实现方法[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9 周先凤;高中解析几何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08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