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哲学》的“人情味”
发布时间:2020-04-01 06:06
【摘要】: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写作的《大众哲学》说新话开新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新道路,自此叩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大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成为哲学研究,哲学宣传,哲学学习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归之意,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突出成绩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的出场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着眼于探讨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现实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被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对象仍然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出场,但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突出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虽然十分丰富,但到底如何进行大众化,如何把这些理论成果与大众实践相结合,成为大众实在的理论武器,使大众化形成更有效的路径并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关于大众化的有效路径问题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早期理论成果,也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大众化确凿的理论证明。鉴于《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正在于《大众哲学》中的“人情味”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纵深发展。 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革命家之一,首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并取得了成功。本文认为大众化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就是《大众哲学》的“人情味”。笔者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情味”觅踪、“人情味”对人情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以及“人情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论述,力求展现《大众哲学》“人情味”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哲学价值。“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7
本文编号:2610070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书俊;;试论对象性的存在与对感性世界的正确把握[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2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境遇[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贵梅;;重读经典: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0期
4 彭飞;;从感性直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志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周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年08期
7 潘宇鹏;;辩证法:崇高的人生境界[J];理论探讨;2006年06期
8 曾海军;;“子在川上”之后——论经典世界中的情感体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利天;哲学理论创新方法的探索:说“笨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1期
10 魏书胜;胡海波;;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内在契合[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本文编号:2610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