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善”
发布时间:2020-04-04 06:33
【摘要】:传统哲学因为其巨大的形而上学性,其对于终极存在的追问,让理性无限遮蔽了人的生命实存。鉴于传统哲学在同一性哲学的建构中,不自觉的忽略了对主体的生存意义的发问,因此伦理学中关于善的理解也自觉的朝向本体论哲学的形而上学性。传统哲学关于善的理解的形而上性存在着严重的二律背反,人一方面生存在现有的社会关系之中,却又漠视或者凌驾于了现有的社会关系之上,对伦理的善进行一种抽象的和理想中先验预设的发问与追求。很明显,超越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模式,对人感性生活的把握只能是孤立的和静止的。因此,不管传统哲学对善的理解的理论逻辑点和出发点以及对人性的预设是多么的不一样,终其他们对善的实存模式却不约而同的一致:伦理的善作为一种确定不变的对象是一劳永逸的存在。就此而言,传统哲学的善脱离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立足于抽象的人和漠视现有的社会关系,而成为封闭式的完满的存在。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实践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到马克思哲学,它的概念已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赋予实践新的意义,把实践上升到世界观的意义。实践不再具有传统的工具性和手段性的作用。在马克思这里,实践更是人本质力量的延伸,人们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情感和审美等一切积极的要素。正因如此,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结合实践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指出善在非异化的实践活动中展现。社会的人必须立足于真正的实践活动,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物之间产生顺畅的关系。即通过实践,把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把有限与无限全部变成内在关系,而这种全面关系的诞生便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善的诞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善是以感性活动为其合理内核,将人的感性活动纳入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关注人与物在感性活动中价值的双向诞生,使人、物、社会、自然都以本真的方式存在和活动,最终实现世界的善。这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善。马克思真正把善变成一种合理的生存状态,最后善在人本真的实践活动中降临。当前很多人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有各种误读,因而对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善的思想,也产生误读。今天人们了解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想让个人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于是人们抓住这片面的、孤立的信息来批判马克思哲学不合法性,认为他的哲学是“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唯物主义”和“乌托邦”。因此,建立在马克思实践哲学基础上的伦理的善也便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不切实际的色彩。也难怪,现实社会出现伦理、价值困局,人的生活被挤压。归根结底是社会缺少一种具有公度性的伦理、价值约束力。所以,我们必须重提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且必须在实践中重新梳理属人世界中的一切关系,所以,必须立足于真正的实践活动,才能让真正的人回归,才能让人的全部关系合理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23
本文编号:2613886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党卫;;从理性逻各斯世界到感性逻各斯世界[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李成旺;;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的反思与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6年12期
4 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田海平;;道德哲学的伦理思维进路[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6 陈真;;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樊浩;从本体伦理世界观到生态伦理世界观——当代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J];哲学动态;2005年05期
8 尚党卫;传统形而上学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盾;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J];哲学研究;2004年05期
10 阎孟伟;“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J];哲学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613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