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舍勒对伦常行为的现象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14:48
【摘要】:现象学意味着体验分析。本质实事是在行为中被给予的,对给予伦常实事的行为进行研究是本论文的任务。伦常实事乃是人实践的对象,它由价值本质构成,并且仅仅为人拥有。在现象学家舍勒看来,使伦常实事被给予的两个行为要素是感受行为和人格体验,前者使价值质料被给予,后者则使体验伦常化,使体验者成为一个在有限世界中的、与他人共在着的人。本论文将从本质分析和伦常分析两个视点对这两个行为要素进行现象学研究。 对于一个活生生地进行着的体验,舍勒的现象学对之有两种分析方式。一是静态分析,即将体验中被给予的实事区分为具有不同本体质料的实事,并找到与之相应的给予行为。给予伦常价值质料的行为就是感受行为和人格体验。二是动态分析,即将一个意向体验分为指向缺失的虚空意向和获得充实的直观意向。这两种区分方法将运用于我们的现象学分析中。 本文拟分为五章讨论。第一章将研究舍勒的行为一般理论,剩余四章将从本质和伦常两个视点分别研究感受和人格。 首先我们将研究舍勒的行为一般理论,并将之同胡塞尔的思想进行比较。在本章中我们将阐明舍勒对感受行为的意向性分析,表明感受行为在他那里也拥有意向对象。进而我们将阐明他的奠基概念和行为的质料概念。在舍勒看来,价值感受的意向行为以虚空意向为核心,并且感受行为为感知行为奠基。 从第二章开始我们将进入正题,研究感受行为的本质结构。舍勒通过现象学还原出了一个先天的价值领域,这个先天领域中的价值又被分为了从高到低四类。与这四类价值相应,有四个深度层次不同的感受行为,不同层次的感受行为也对应着不同深度的感受情感的被给予。本章任务就是对这些不同深度的感受行为和感受情感进行分析。在其中,对神圣价值的感受和极乐的情感,相比起别的感受和情感,是纯粹构成性的和奠基性的。 第三章是对人格体验的本质分析。人格是任何一个伦常体验必然拥有的本质内涵;人格不是实体,不是将各种意识内容统合起来的心灵实体存在,也不是通过理性而被设定出来的形式性存在。人格要素使体验成为活生生的整体体验,它为各种行为的统一奠基,为它们赋予具体性、当下性和世界性内涵。作为人格存在就意味着在世界之中存在,舍勒试图通过人格与世界的相关性来研究上帝体验的本质性,在本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从第四章开始,我们将从伦常的视角来研究感受和人格体验,而本章将研究感受行为的伦常先天规律。将价值感受行为同个体的伦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是情感。舍勒持一种情感先天论的立场:不同的价值给予将激发出不同的情感状态,个体能够通过情感辨识出被给予的各种价值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价值朝向的满足,也会使我们的心灵获得不同的情感满足。本章将阐明在价值满足中的先天规律,同时依赖它讨论伦理学中的德福一致问题。 第五章是对伦常人格分析。首先我们将对伦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的人格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人格本身所具有的伦常性进行研究。人格是在启示的给予方式中被给予个体的,这与对象之物的展示的被给予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人格的被给予意味着人格间存在的被给予,体验着人格而生活的人总是以共在的方式生活,因此人向来不是孤独的个体。最后,人格还是伦常价值生成的起点,我们将阐明舍勒以榜样为基础的伦常历史的生成图景。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平;试论追问哲学本质的困境及其出路——从舍勒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谈起[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张志平,王建军;现象学:舍勒与胡塞尔的不同道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阮朝辉;;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任之;;舍勒思想发展中的“谜”——兼评斯佩德《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张任之;;现象学伦理学的基础:意向性感受[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钟汉川;;价值认定与价值存在——马克斯·舍勒的价值现象学探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韦海波;;舍勒现象学的情感先天论[J];兰州学刊;2007年01期

8 张志平;从内知觉明证性理论的嬗变看现象学的困境[J];人文杂志;2003年03期

9 罗欢;;胡塞尔与舍勒在意向奠基结构问题上的不同进路[J];探求;2009年04期

10 李革新;;论舍勒的本质直观现象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619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9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