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乐记》心性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14:22
【摘要】: 《礼记》作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乐记》的写作年代及作者、音乐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乐记》的心性学说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系统梳理和厘清的问题。“性”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性善、性恶还是性有善有恶的争论也由来已久,但是对于《乐记》之“性”应当如何界定,学界尚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本文对《乐记》心性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探讨,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乐记》的写作年代及其作者。通过对各家论据的分析和辩驳,以及对当时情况的推测,认为《乐记》是先秦儒家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在魏文侯和子思之间而非汉代,很可能是公孙尼子或者其学派的作品。第二,对《乐记》心性论进行系统考察,包括“性”的善恶的界定、心和气的关系、天理和人欲之辩,分析“性”、“心”、“气”、“节”、“情”、“理”、“欲”等重要的心性论范畴,厘清了各个范畴的本意和内涵,并梳了理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乐记》的“性”是无善无恶的至善之性,就其“静”而尚未显发的特性来说是无善无恶的;就其有向善的倾向来说是至善无恶的。心统情性,性为心之体,情为心之用,心之动亦乃气之动,心和气又有相互的影响。心动则情生,情生而得其节则合于天理,不得其节则陷于人欲。第三,对《乐记》心性论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乐记》心性论在先秦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当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它继承了孔子的普遍性的和《中庸》的超越性的“性”的观念,并最先发展出了完整的心性论体系,对孟子和荀子的更严整的心性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乐记》是儒家乐教的系统表述,其心性理论是儒家乐教的论证基础,在对儒家乐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乐记》心性论在理路上尚存在着有待理顺的地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都可以看做是《乐记》心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讨论,本文对《乐记》心性论的产生背景、结构、内涵以及意义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2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舒大刚;潘斌;;张载《礼记》学述论[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6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2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杜志国;《焦氏易林》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5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朱永香;梁启超政治功能论小说观[D];湘潭大学;2002年

8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9 薛峰;序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刘和文;张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3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33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