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
发布时间:2020-05-08 09:04
【摘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大学》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影响深远,其中蕴含厚重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内圣之学是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境界提升,外王之道是在内圣之学基础上的社会人文关怀,是《大学》关于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价值取向。 大学之道的人性根基是“继善成性、人文化成”,在这样的人性学意义上来阐述“修齐治平”的道理,是安身立命之大人之学,即圣贤伦理道德之学。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以先秦儒学孔孟荀的思想为背景,去审视大学之道的人性根基、机制和精神内涵等。 《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伦理价值和政治理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亲民”不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儒家精神,而是孔孟在社群道德背景下,立足个体德性的自然伦理表现。 重点探讨了《大学》之人性根基,分析了孔子的性与天道的内涵和外延。孔子所谓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继善成性”的人文化成观有内在的一致性。孟子的性善是先天义理之性,在后天性状上表现为趋善性,荀子的性恶是后天伦理道德之性,是对孔子礼学的发挥,他们的共通之处,都是在人文化成、继善成性的意义上去讨论人性和成就人性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维度和层次去讨论人的问题。人不同于物,人有自觉灵明之“明”、之“知”,本质上不是单个只有自然属性的的动物,而是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体,个体的有限性在社会的价值创造中得到了超越。先秦儒家对圣贤人格的理想追求,正是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性创造。孔子“吾从周”的自觉选择,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都是符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价值创造尺度的。 能很好总结先秦儒学的《大学》对人性的认识,是建立在“继善成性、人文化成”这个理论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大学之道很重视“学”和“知”的重要性,从“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到“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在这些内明修身的修行中,人从小体的我走向了大体的我。在走向大人、成圣成贤的道路上,“学”和“知”都起到很到关键性作用。修身养性之本的“立己”完成后,以“仁之方”的絮矩之道,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内圣的修养是根本、是因,外王的功业是末梢、是自然结的果。大学之道是在义利之明的考量中,将先秦儒家之天道与人道、个人与社群互相激发、相辅相成的价值取向,以及身心关系,精炼而抽象地表达了出来,真可谓是“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在社会人伦中,成就了大人之学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又不失内在德性的超越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2
本文编号:2654444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姜亦刚;《大学》简论[J];大同高专学报;1996年02期
2 祁润兴;人性:自然奠基、人文化成与价值创造──先秦儒学人性论的现代诠释[J];孔子研究;1997年01期
3 王建宏;;《大学》本义——礼制文明精神的总结[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刘桂莉;格物致知综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5 王杰;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6 梁涛;《大学》早出新证[J];中国哲学史;200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敏;“内圣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历史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向华;《大学》文本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4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