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9:32
【摘要】: 综观历史长河,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各个流派都凸显着终极人文关怀,对于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则体现于对于理想人格的探求追求中。对于追求成就理想人格问题的探讨,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追溯至其创始人的孔子,下延续至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其中,宋明理学时期是整个发展史中尤为重要的阶段。 宋明理学为儒家学说寻求理论的终极根据,使得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学。与此同时,理想人格的探讨研究也日渐系统。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以“心”立说,以良知释“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独到见解。王阳明的独到见解,开启了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重大转型。本文试图通过对王阳明的理想人格学说的系统研究阐述,分析以良知为基础的理想人格学说的重要转型。 论文由引言,正文与余论组成: 引言部分,首先扼要分析了儒家各时期对理想人格探讨的主要特征,进而由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和学术环境入手,分析其思想所产生的背景,即其理想人格学说所针对的时代问题。最后,对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指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阳明心学心性本体的确立。指出心性本体论是阳明理想人格学说的理论根基。阳明承接儒学传统,继承并发展程颢、陆九渊与万物一体思想。阳明认为,世界万物与人本然的一体无间,“身心意知物原是一件”,本然的一体无间在生命展开的过程中又得以彰显。阳明以良知为充足的资源与价值根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文价值化了的世界,万物的价值通过人得以彰显。由此,良知本体得以真正确立。 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修养工夫论,即阳明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指出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都有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性,但并非人人生而就是圣人,因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需要通过修养工夫认识到心中充足的资源。阳明创造性地诠释《大学》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正心去恶,了悟到心中的良知并其推行于事事物物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然途径。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阳明理想人格学说的基本主张。王阳明以良知为成就理想人格充足的价值资源,人人都有成就圣贤人格的可能性。圣人与凡人的差别在于,圣人的本心没有被私欲所遮蔽,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心中的良知,良知在人生命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能够畅然的发用于事事物物,实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亲民爱物,具有外王的向度。 第四部分通过与以往各时期理想人格主张的对比,指出王阳明理想人格学说的突破与转型。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人,理想人格是一种生存方式,理想人格的实现在于以心中完满的自足的良知待人接物,尧舜孔予以至于人人都不必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理想人格日渐多样化。阳明同时认为在提升内在德性的同时,要将德性外化实现,于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在位置上建功立业,这一主张意味着对先秦外王思想的回归。 余论部分,简要阐述由王阳明开始的理想人格说转型的后续发展:阳明后学将阳明所倡导的种理想人格的平民化发挥至极致,圣人不再只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人格,尤为重要地突显为做人的方式、人生的态度了。同时对全文主旨进行扼要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48.2
本文编号:2654477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48.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兰花;王阳明《大学问》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4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5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