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艮对内圣与外王的双重追求

发布时间:2020-05-17 01:44
【摘要】:“内圣外王”之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揭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人乃至今人安身立命之道,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内圣外王”之道,于国家民族而言,可为治国民生之辅佐;于公民个体而言,可为安身立命之源泉。本文亦以此为大方向,着眼于传统学人之一二,研究“内圣外王”之道在个体身上如何安身立命,个体又如何审时度势出处进退,以自身生命体悟与前贤感同身受,自身学理之探索与先觉对话,以期在义理之梳理中有所领悟,于道德性命之学能有真切践履。 本文首先考察“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线索。“内圣外王”一词由庄子最早提出,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是由孔子开创的,就是传承后世的“内圣外王”模式。孔子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内圣外王模式,从个体修身立己出发,立己以达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由仁人出发,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内圣外王”的模式,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的修身立本之道、安邦治国之法。 到宋明时期,围绕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张力,确立了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意识。“得君行道”的外王路径得到一次伟大尝试,然结果归于失败,随之“内圣”之学发生转变由经学转向理学,道学兴起,宋明理学成为影响中国宋明至清六七百年的思想。至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内圣”之学繁荣昌盛,对比于宋明的政治生态背景,“得君行道”的外王上层路径希望渺茫,“觉民行道”的民间路线蔚然成风。 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弟子,秉承阳明心学的内圣学统,实践阳明所倡导的“觉民行道”的讲学运动,立足民间积极修身讲学以见于世。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模式下,推陈出新,相与发挥阳明的良知之学,体悟“万物一体之仁”,倡导“百姓日用即道”,阐发“淮南格物说”,安身立本,以“正己物正”为宗旨,在内圣求索上承续孔孟大成之学,立志师道以传承孔孟道统;外王事功上,在日用常行间践行孝悌,参与地方社会事务,扬师道兴讲学,开创泰州学派,积极推动阳明心学思潮,王艮以及泰州学派对晚明社会的学术思想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起着重大的影响。 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模式下,本文首先分析王艮的内圣求索。通过考察王艮的心路历程,来体味王艮求学问道上如何从体悟“万物一体之仁”,立志任道,从自得之学到拜师阳明,发挥阳明的良知之学,在心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著名的观点有:“百姓日用即道”;“格物安身”说;“明哲保身”;“出入为师”等。在生命历程、日用常行中,求索内圣之学。 其次分析王艮的外王追求。通过考察王艮在日用常行间如何实践孝悌,积极修身讲学以见于世,推行王阳明简易明了的教法,面对普通民众启发蒙昧,化民成俗,使“觉民行道”的民间路径取得长足发展。在内圣之学的指导下,积极践履;在外王事功中,不断践行内圣之学。 最后对王艮内圣求索与外王追求进行整合,综观王艮一生,在其晚年总结自己时认为知道阳明良知之学和讲明此学是他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己物正是其最终归宿。心斋探寻和传承的“内圣”之学是阳明的良知之学以及他自己的格物安身之学,心斋所做的“外王”事功就是讲明此学。外王以内圣为基础,内圣在外王事功得以实现。“正己物正”四字就是其一生的写照。然而,“正己物正”进而在儒家出处问题上提出“出入为师”的狂语,立志师道传承孔孟道统。在王艮身上,内圣与外王的双重追求,可谓圆满。从一个盐丁再到商人,最后作为一个布衣儒者,钻研学术,讲学传道,启发愚蒙,开创泰州学派,推动阳明心学的传播,泰州后学更是对晚明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4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欢欣;;“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探析[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梁一群;;黄宗羲关于社会和谐的政治构想——《明夷待访录》的政治学解读[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馥洁;;论全祖望的关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

本文编号:2667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67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