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基本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05:49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将其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毋庸置疑,儒学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包括对儒学的深入挖掘分析、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昭示,必须始终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推动实现两者更深的、学理层次的沟通融合是摆在我们中国哲学面前的重大任务。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哲学其他流派和各种外来文化,积极适应中国古代社会现实需要,经历了异常复杂的分化整合、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时空跨度大、内容异常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本文将儒学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并从这五个方面将其置于中国哲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横向各流派的比较和纵向的主脉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应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践论、辩证法、道德观、群众观五个维度对儒学进行深度关照,以期实现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天人之辨是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根问题,与此相对的西方哲学问题当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简单说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本体论。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本文第一章在阐明儒学“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天人合一”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与全部人类历史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章在剖析儒学知行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角度,探讨儒学知行之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在目标指向、知行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的差异。第三章通过对儒学仇和之辨历史演变的考察,得出仇和之辨就是儒学式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通过对比分析仇和之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论述了儒学仇和之辨所具有的直观性、经验性,仇和之辨的矛盾统一性偏向以及仇和之辨强烈的伦理色彩。第四章通过对儒学重大问题义利之辨的提出及历史流变的分析,指出对义利之辨的重视充分显示了儒学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至上主义价值取向,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的视域下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关于道德的本质和基础、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存在重大不同,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则有相通之处。第五章概括论述了儒学中凡与圣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儒学倡导的从凡到圣的超越之路等儒学重大问题,辨析了儒学的凡、圣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英雄概念之间的异同,论述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重大差异。在对儒学五个重大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儒学在当代中国以至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和相通之处,这成为两者开展对话、沟通的重要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推动两者进行深度融合、综合创新正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大使命。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有它们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体现人类社会不同阶段思想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它们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原因。但是,不能将这些差异视为对立,恰好相反,应该视为交流互补的源泉。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指导下,对儒学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两者之间的互补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22;B0-0
本文编号:2675536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22;B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哲学研究;2015年12期
2 朱庆跃;;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大陆新儒学挑战的回应探析[J];求实;2015年11期
3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09期
4 侯才;;现代性的危机与哲学的重建[J];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5 刘东超;;论李大钊的儒学观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06期
6 侯才;;哲学的伦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周秀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家文化的汲取[J];理论探索;2015年02期
8 许宁;;冯友兰对“仇必和而解”的现代诠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9 张立文;;和合中华哲学思潮的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谢遐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儒学之命运[J];探索与争鸣;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2675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7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