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际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银;走向交往实践的普世伦理[J];中州学刊;2005年02期
2 汪辉勇;论交往实践与价值全球化的内在联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张传开,余在海;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张锦智,秦永雄;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理论探索;2005年04期
5 宋晓春;秦绪华;;论当代翻译批评中的排他性——兼论走向交往实践的翻译批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孝哲;人类实践的两种最基本实践形式及其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陈辉;实践·交往·人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8 詹敬秋;;理性与非理性:发展视野中的批判[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袁吉富;;从实践标准走向交往实践标准[J];学习论坛;2008年07期
10 程金生;交往实践:考察与认识主体性的基本视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庞元正;;论创新实践与创新实践唯物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鲁峰;严军;张香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研究[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冯缦;;长其善 救其失 助人自助——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的案例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8 郑林源;;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市场营销的创新[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贾英健;姚雅婷;;风险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创新[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魏传光;;风险社会再审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界[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袁吉富;从实践标准走向交往实践标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庞元正;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6年
3 张嘉玮(作者系东北师大心理学系教授);培养优秀学生应从小学入手[N];吉林日报;2006年
4 李抒望;把人的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N];济南日报;2008年
5 余知鹏;村民自治的合法性来源[N];中国社会报;2003年
6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金民卿;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金民卿;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浙江日报;2008年
8 ;“非中心”的精神向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9 石祥利 刘绵锦;新全球化时代的新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0年
10 刘绵锦 徐震;经济学事实的性质[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2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于光;德育主体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8 胡靖;走向交往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9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3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田丽梅;社会资本理论的唯物史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黄飞燕;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交往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杨素云;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6年
7 滕卫卫;主体间性教育:当代语文教育的追求[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振江;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到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施伟佳;休谟问题及其现代性[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林颖;论交往行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1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8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