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迪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及共同归宿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J];党的建设;2010年06期
2 董瑞侠;;“亚里士多德悖论”的哲学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Z2期
3 陈思良;;论亚里士多德灵魂观的功能主义之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4 李玲;;西方理性幸福观之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传承;2011年14期
5 任阳洋;闫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对比综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吕洪刚;;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示——重读《尼各马科伦理学》[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7 梁齐伟;;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思想解读——《尼各马科伦理学》读书笔记[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8 臧倩;;试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9 李松枝;;论罗素真理符合论与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的差异[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曹艳艳;;研究生开题演讲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文闵;;托马斯·阿奎那教育理论辩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5 陈声柏;;先秦名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比较[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良子;初探: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N];学知报;2011年
2 李悦;当孔子遇上亚里士多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雷思温;“万学之王”亚里士多德[N];中国审计报;2004年
4 王渝生;“人类导师”亚里士多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宋斌 南开大学哲学系;“人间”取象与类逻辑: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的核心要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唐文佩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复兴与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周永生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生 胡亚多;学生的快乐是一种学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 方卫军;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古代中西方法律工具论的比较分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张熙照 赵娟鹃;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N];吉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7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9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芳;小说《秘史》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彬;铿迪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及共同归宿[D];兰州大学;2009年
2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壮志;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丽;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铮;亚里士多德廉政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9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陈赫;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84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8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