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

发布时间:2020-05-28 04:30
【摘要】:“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进入瓶颈阶段,追寻前人的科学观,可能会赋予今人以新的启迪。为此本文选取了历史上罕见的通才,有着“十七世纪亚里士多德”之称的莱布尼茨为研究对象,探寻其科学观,找寻启示。莱布尼茨哲学是哲学史上最深文奥义的哲学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玄奥而有广博的阐发空间。对莱布尼茨科学观的研究就是对莱布尼茨的科学成就及其著述中关于科学的论述进行哲学的反思与阐发,这是对莱布尼茨研究领域的新拓展,有助于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体系,探讨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互动关系,并为近代思想家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莱布尼茨生活的近代之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主要是数学、力学、天文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逐渐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莱布尼茨的回答是:可以用普遍字符确定并表达的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可以利用推理演算证明和推导;其原则和标准是逻辑上没有矛盾。莱布尼茨普遍主义科学观表现出一种超前的技术倾向,他主张科学与技术普遍结合,将技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地位。对于莱布尼茨来说,科学发展与文化交流存在着普遍一致性,持有这种信念的莱布尼茨重视异质文化,提倡东西方文化的互补。 莱布尼茨一生都从事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或社会活动,对他来说科学得以存在或者说世界可以被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的。莱布尼茨的上帝不是超自然的人格化上帝概念,出于自己哲学体系的需要,莱布尼茨将上帝改造为理性化的存在者。上帝被道德必然性和理性所束缚,上帝的智慧就在于对数学、力学原理的最精确把握。科学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与造物主一样遵循着秩序、理性,差别只是在于程度上的不同。这样,科学研究通过成为认识上帝的中介和手段,获得了合法的权利和地位。莱布尼茨认为科学的最终目标是以科学知识来达到他所憧憬的完善境界。科学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认识来寻求人的自由、正义和幸福。 将莱布尼茨的科学观与同时代的哲人科学家的科学观相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科学观存在着一些共同点。比如对上帝的忠诚。近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推崇理性的思维,所以17、18世纪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他们都十分重视推理演绎的方法。除了这些共性以外,莱布尼茨的科学观也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在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占据压倒性胜利的思想界,他独树一帜地坚持辩证有机论;在欧洲中心论弥漫的年代,他宽容地接受并赞扬中国文化;莱布尼茨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技术,认为理论科学与实践技术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莱布尼茨的科学观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和启蒙运动思想家培尔、伏尔泰、孔狄亚克对莱布尼茨科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莱布尼茨科学观是德国古典哲学核心思想辩证法的根源所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辩证思维系统的建立都与莱布尼茨科学观的思想密不可分,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莱布尼茨科学观对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身上;而莱布尼茨科学观对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家弗雷格、罗素和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实现的。 莱布尼茨众多的科学研究都与其形而上学原理存在着一种互动、一致的关系。莱布尼茨对哲学与科学的思考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其对科学的研究与反思实际上是他思想精髓的重要方面。莱布尼茨的哲学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具体科学为他的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哲学是其具体科学的提升与抽象,反过来又影响了具体科学的研究。就此而言,莱布尼茨的整体思想就是一种集科学、神学、政治学于一体的哲学。
【图文】:

逻辑框架,莱布尼茨,科学观


图1.1逻辑框架图 Fig.l.1Logieframediagram第一章是论文导言部分,介绍木文的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论文的思想脉络、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第二章是莱布尼茨科学观的形成背景。莱布尼茨科学观的形成是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和科学观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除此以外,莱布尼茨的科学观的形成与其终生为之奔走奋斗的科学实践研究和科学社会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木章意在考察莱布尼茨科学观产生背景及其形成过程。第三章论述莱布尼茨普遍主义科学观。莱布尼茨基于普遍主义传统提出了“普遍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修斋;;莱布尼茨与十八至十九世纪法国和德国哲学的联系[J];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2 路·冯·贝塔朗菲 ,王兴成;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2期

3 刘琼;尹博;;笛卡尔的科学方法论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桑靖宇;略论莱布尼茨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从莱布尼茨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少斌;莱布尼兹的科学观-知识的数学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刘啸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8 张祖贵;莱布尼茨及其科学观[J];科学学研究;1989年01期

9 段德智;莱布尼茨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10 杨静;洪晓楠;;莱布尼茨科学观的现代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2684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84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