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单向度的人》中的社会批判理论

发布时间:2020-05-31 03:33
【摘要】:本研究把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理解为“社会——历史”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特色是,主张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已到达或接近一个“临界点”,由此出发最终能开出两种相反的可能结果——“自由”的社会或“单向度”的社会。“自由”社会的特色是解放,即:人们不再需要为生存竞争和异化劳动所劳役,大自然也不再受到无情不公的利用和剥削;“单向度”社会的特色是“单向度”,即:社会是一个充满压抑的、不公的社会,人被现实所同化,丧失批判、否定、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和自由而不自知。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是“自由”的反面,是应当予以批判的。“自由”没有得到实现,或者说与现实发展方向不符。这不代表马尔库塞的理论出了问题,相反这正表明技术本身既是解放的力量,也是能使人受操纵的力量,并展现技术对人的操纵已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马尔库塞通过二重对比——历史性的对比以及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对比展开他的论证,为了证实是否人被技术操纵,并因此构成单向度社会的议题。马尔库塞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即认为技术操纵确实存在,并危害着人的自由。因此有“解决方案”的提出,试图扭转技术操纵单向度错误的发展。 本研究根据文献讨论所取得的成果,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定位。根据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的观点、态度和立场,以及“深层技术观”超越论和实证论的对立与区分,判定马尔库塞实为超越论传统的成员。正因为他是一个超越论者,以人的主体之自由为前提,又与实证主义对立。因此他总是把真实的存在同实际的存在相比较,拒绝任何像经验论那样的与事实相一致的真理概念,便不足为奇。基于上述原因和立场,当他面对技术现象时,特别是透过二重对比:历史性的对比(前、后工业时期)和“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对比”后,发现当代技术一方面为人所用,并取得其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层面,甚至人们的意识之中。所以,技术能使劳动永恒化使人丧失自由。此外,在假定技术理性等同理性自身的前提下,马尔库塞认定技术有种种非人的特征:压抑性、新的控制形式、极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等。当中其实隐含着技术有其自主性,有其自身发展之逻辑,不受人类控制等含义。这又与超越论的前提发生严重冲突。所以对马尔库塞(或其他超越论者)而言,探寻技术的根源或对技术现象的剖析是一步重要的工作。但该技术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与马尔库塞(或其他超越论者)对技术的认知或定义有关。在技术自主性绝对化和人的自由绝对化的对立中,提出“解决方案”以消除当中的理论困难是必然和迫切的发展方向。否则人类的自由无法保障,技术问题无以安立。但也几乎可以断定这种理论的调解必然失败,因为当中有两个绝对化的主体(人的自由和技术自主性)存在并相互对立。
【图文】:

马尔库塞,理论模型,单向度


图1——1马尔库塞理论模型图马尔库塞宣称两种趋势同时存在,以第一种趋势(遏制质变)为主。研究正从两种趋势同时存在的临界点过渡到单向度的世界,为此他感到悲观。因此就态度而言,在这两个他设定的可能结果中,他视解放为正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单向度世界的出现是人类朝向解放之路的歧意,和不幸的错误。所以他致力种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避免歧意,这些“其功能言起着扭转的作用,即企图阻截单向度的态势,并扭转使其朝解。.1.1技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特点:技术既是生产力也是意识形态如果说马尔库塞有为“技术”下过定义的话,那么他这个有关“技术

图表化,日常用语,技术活动,阶式


一词作日常用语或一般意义的定义(狭义的)。主张的技术定义(狭义的):技术是人们利用能量对被给予(新赋予有别于自然给定的形式,当中不一定涉及特定目的。图表化,见图 2——1:A 部分,又称为“物Ⅰ”,是指被给分,是指人利用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人力、兽力、风力物Ⅰ”进行改造和组合,即所谓的“形式赋予”实由两个部计划:构思——理论阶段)和实施(执行:构形——生产阶式赋予的核心所在)为一主轴贯穿其中。这个过程如果涉及图,如科学实验等,则其中的设计部份,大多具有目的性。具有目的的意向所导引,而目的的实现则奠基于实现了的技过程,表明人在技术活动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银霞;马斌;;评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J];理论界;2007年02期

2 陈士部;;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内在结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辛绍军;滕俊博;;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J];学术交流;2006年10期

4 张一;;论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朱春艳;陈凡;;STS视阈下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黄慧鲜;;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7 丁国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马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发展轨迹述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李赫亚;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和改造[J];江淮论坛;2004年02期

10 陈贻新;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探析[J];现代哲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吕晓明;;“异化”概念辨析及演变[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4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本洲;;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科学思维的批判——兼与马克思科学观比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仰海峰;;人的单向度化与形而上学的回归——读《单向度的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8 麦克尔·勒威;张双利;;麦克尔·勒威教授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9 王金林;;2007年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节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 沈大明;马尔库塞:用美学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倪梁康(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媒介——从传媒的时代到介入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生活在网络与人文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田中禾;四十年前的一场争论[N];文学报;2011年

6 本版编辑 王绍培 楼乘震 杨青 刘伟 李宁;“新读书运动”之前我们曾经这样读过[N];深圳商报;2006年

7 赵建军;超越技术理性批判[N];学习时报;2006年

8 马驰;如何走出后现代[N];文艺报;2010年

9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文化马克思主义”者:道格拉斯·凯尔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张宏 (北京大学在读博士);为漂泊都市的心灵[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3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4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梅丽;作为解放手段的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8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代洪宝;技术社会的批判与希望[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元;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静;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意蕴及当代意义[D];燕山大学;2010年

5 陈义新;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华强;试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妍娇;绝望中的希望[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郭晓红;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虚假需求”理论探析[D];山西大学;2010年

9 王再武;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期玉;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判理论评析[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89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89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