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8:17
【摘要】: 冯友兰先生是活跃在中国20世纪文化论坛上的大思想家。《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的出版,奠定了冯先生哲学史家的地位;《贞元六书》的完成,使冯先生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简史》不仅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全史”在胸的中国哲学人回顾和纲举中国哲学精华的必备工具;《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则集中体现了冯先生“修辞立其诚”的学术独立思想。书中新论迭出,冯先生不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也不依傍现存的理论判断,而以自己对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理解为尺度,表达哲学和哲学史见解,倾注人文关爱。因此,《新编》是同类著作中的精品。 冯先生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他虽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不着实际的,但这主要是为了表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同时也意在批评各种企图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形上学。实际上,冯先生认为,哲学在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学,而“圣学”始于哲学的活动,而终于道德的行为。冯先生明确指出,“新理学”是接着宋明道学之程朱理学讲的,所以,它于用的方面,同于儒家的“道中庸”。冯先生明确宣布,《新事论》即是《新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冯先生学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又恰逢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国节节败退,国家和民族为求独立和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年代。“承百代之流,会乎当今之变”;“为万世开太平,为往盛继绝学”。一言以蔽之,冯先生的学术工作,不是一种纯粹的知性活动,而是一种执着的实践关爱。是一种悲愿与激昂并存、体验与力行共进、现实与理想统一的存在感受。冯先生常用“旧邦新命”和“横渠四句”所涵摄的价值理想自勉。因此,冯先生的哲学深深根植于民族复兴的土壤中,他的思想表达呈现出多层次、多向度的人文追求。 冯先生认为,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伟大的过去,也必将造就中国人的伟大的将来。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冯先生均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的方法加以分析和疏理,形成了以哲学为统率的历史、文化、政治、道德、文艺、宗教等多层次的思想理论。近一两年来,学界开始越出“新理学”的纯哲学系统,就冯先生的社会文化观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尚缺系统之研究。我们认为,对冯先生的社会文化观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提炼,将有利于冯学的全面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提供一定参照。 冯友兰一生的学术创作和社会经历,始终贯穿着一种从未改变的精神和两条基本理论: 所谓从未改变的精神,就是人文关怀精神。两条基本理论,一是共相说或称别共殊,一是唯 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冯先生的思想曾发生过一些变化,冯先生的社会经历也时起时伏。但有 一点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人文关怀精神。而两条基本理论,则使冯先生的社会文化观观念独 具特色,既不同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又区别于当代新儒家。根据这样的理解和判断,本论 文的写作,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门)突出冯友兰社会文化观中“新理学”理论与唯物史观互补的特色; (2)着重比较冯友兰与梁漱慎的社会文化观念,并寻找它们的共通处和互补性。 本论文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任何时代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必以一种哲学为其统率。作为中国20世纪的一位大 思想家,冯友兰的社会文化观,有没有其统率?这是第一章讨论的问题。本章指出,作为冯 友兰社会文化观精神统领的,是一种始终不渝的人文关怀。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冯友兰从唯 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世界文化之共相如何与民族文化之殊相结合。 二、近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接受新的史学观点,把历史看成是一种进化的过程。冯友 兰也接受了历史进化论,一方面,从形上学无道观的高度,说明事物变化之规律,另一方面, 又紧紧抓住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关键环节,说明人类历史和社会制度的演进。对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和动力的认识和把握,是理解和分析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特点的总原则。这是第二章讨论 的问题。 三、中西文化交流,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主题,也是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的重要内容。 冯友兰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分析经济变迁入手,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又运用现 代逻辑分析方法和共相说,指出文化差别,实质在于社会类型之异,要使中国自以家庭为本 位的社会转入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必须在中国实行工业化。冯友兰的文化观超越了同时代 人的见解。与冯友兰不同,梁漱棋先生强调中西文化是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冯友兰和梁漱 滨的文化观,,各有侧重,各有优长。这是第三章讨论的问题。 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行近代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以儒学为主干 的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有民主的精神因素,或者说民本的思想,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 都不会反对的。那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主精神,能不能直接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民主政治? 冯友兰怎么看这一问题?他的方案是什么?梁漱湿怎么看?当代新儒家如何融通中国传统 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他们的理论的得失何在‘!这是第四章重点探讨的问题。 五、戊戌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2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0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90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