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唐经学重视《六经》中的礼乐文化,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引导民众成为遵循社会秩序的君子,以期实现古圣先王时期的礼法社会和政治秩序。这种汉唐经学的模式经过时代变迁、战乱破坏和佛老的冲击,日渐式微,儒学开始向宋学转变。作为宋学的奠基人物,程颐提出“性即理”的道德心性学说,认为儒学的圣人之道不仅在礼乐,而重在道德心性义理,个人的第一等事非仅是成为遵循礼乐的君子,而更重要的是以孔颜为榜样在德性上成为圣人贤人。这种儒家道德心性理论成为《伊川易传》的主旨思想,而它的形成是经过程颐将四书学与易学思想相互会通互释而成的。为了展现《伊川易传》中程颐如何会通四书学与易学思想,建立起儒家心性本体伦和修养工夫论,最终实现圣贤人生的理想,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依次展开,逐层演进:第一章为导言,笔者论述了选题缘由和学界的研究现状。汉学向宋学转变是儒学历史上重大的学术划分,而程颐又是这个转变过程中奠基式的人物,他的《伊川易传》积一生心血而成,是宋明以儒理解《易》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然而,学界对于《伊川易传》的研究专著相对较少,而较多的研究文章很少有关注《伊川易传》中,程颐如何会通四书学与易学思想而建立起心性学说的。笔者不揣谫陋,试图通过这篇论文回答这个问题。第二章,儒家经典系统的转换。宋学是以汉唐经学为前鉴和背景的,因此,了解汉唐经学的内容才能较为连贯地理解为什么程颐将儒学向心性论方向转变,确立圣贤理想。这一章主要论述了汉唐经学的礼乐文化精神,儒者通过训诂注疏之学来阐发《六经》中的礼乐思想,并以此来诠释《论》、《孟》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忽视了圣贤传承的心性义理。时代的变化,导致汉唐经学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学也走入了僵化繁琐的困境,汉唐经学走向衰落,宋明义理之学的兴起已成为必然。第三章,程颐建立的儒家经典系统。程颐批评汉唐经学没有切实地传承圣贤之道,以《六经》为经典,以礼乐为圣人之道的汉唐经学,偏离了圣人之道。故而,程颐以心性义理的儒学眼光,重新诠释了《六经》和《四书》,推崇《四书》与《周易》,认为这二者是儒门道德心性学说的活水源头。为了阐发和建立圣贤关于道德心性的圣人之道,儒学应该以《四书》先于《六经》,会通《四书》与《周易》,重新确立儒学的经典系统。第四章,心性本然与实然。程颐认为三代的礼乐是损益变化的,而孔子确立的道德心性思想则是万世不易的圣人之道,人人禀受天理而来的性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性即理”的心性本体才是圣人之道的核心。在程颐的眼中,《四书》、《周易》以及其他经典都充满了心性论和德性修养工夫论的色彩,心性论才是儒家经典的主题,成圣成贤才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程颐诠释了《四书》与《周易》中的德性思想、宇宙论、本体论和工夫论,并将两者进行会通,提出了“性即理”的心性本体论学说。程颐以“性即理”的学说统摄和诠释了先秦儒学中仁、礼、道、诚、中和、天命等核心观念,为先秦儒学的道德伦理思想建立了本体论的价值依据,极大增强了儒学道德心性思想的哲理思辨性和理论魅力。程颐的心性本体伦思想认为人人都因禀受天理而有天命之性,此性即天理,这是心性本然;同时,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有才质,具有了气质之性,禀气有清浊,故才质有善恶,此是心性实然。第五章,心性修养工夫论。心性本然方面,圣贤愚不肖无有差别,这是个人进行德性修养而成圣成贤的本体依据。但生而知之的圣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禀气有浊,私欲蒙蔽,对自己所禀有天理认识不清,故而,需要做道德的修养工夫,须臾不离,这属于学而知之、困知勉行一类。具体的修养工夫包括主敬存诚、格物致知、随时处中。诚是心性本然状态,程颐认为,心中主敬主一,可以达到至诚,心性澄明。以诚相感是人与人之间,包括君臣父子、亲朋庶人,相处共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格物致知受到程颐的尤为重视和抬升,被解释为格物穷理,个人渐进地探寻事物所禀受的天理,积累贯通,自己关于天理的知识会豁然彻悟。只有认识天理到了极致无余,个人力行修养才能得以进行下去;时中观发源自《四书》与《周易》经传,程颐会通二者提出“随时变易以从道”,在《伊川易传》中体现出重时、尚中的工夫论思想。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故,随时处中是君子修身以成圣贤的重要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成圣成贤的修养工夫是落实在人伦日用之中的,离不开现实人生中个人的角色分位,此即“分殊”。程颐认为个人在自己的角色分为中,尽好自己的职分,涵养自己的德性,就能实现个人的圣贤理想。“即事尽天理”,圣贤人生并不遥远和飘渺。第六章,《伊川易传》:在四书学与易学史上的二重意义。程颐以毕生的精力会通《四书》与《周易》经传,写就了《伊川易传》这部儒学义理的巨著。在这部易学著作中,程颐构建了儒家心性本体论的学说体系,这套心性学说充分挖掘和诠释了《四书》之中圣贤的德性之学和本体思想,充分挖掘和诠释了《周易》经传中的德性思想和天人之学。在程颐以前,《四书》中的道德伦理较为凸显,但心性本体思想被儒者普遍忽视;《周易》中的天人之学的宇宙本体论受到关注,而其中的德性思想一直未受到大力阐发。程颐会通二者,实现了《四书》中德性之学的本体论建构,突出先秦儒家德性伦理的本体依据;同时实现了《周易》中天人之学理论中的心性思想色彩光辉重现。这是程颐建立道德心性本体论的二重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宇;;中国哲学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张斯珉;;学以致圣——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篇解析[J];人文杂志;2017年01期
3 康宇;;从“四门之学”到“四书学”——兼论四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人文杂志;2016年08期
4 郑国岱;;新世纪两岸四书学研究述评——以“四书”题名论著为考察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肖永明;陈峰;;宋代《四书》学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刘玉建;;易学哲学视域下的程颐天理本体范畴的观念进学[J];周易研究;2015年04期
7 唐纪宇;;从程氏《易传序》看程颐的易学观[J];周易研究;2015年04期
8 成中英;;“理一分殊”的本体诠释:兼论经学的本体学性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9 李璐楠;;《周易程氏传》之“中”与“正”——从“道”与“势”、“德”与“位”及君臣关系的角度看[J];河北学刊;2015年04期
10 张克宾;;因象以明理:论程颐易学的“卦才”说[J];中国哲学史;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孟夏;“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伊川理一本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申元凯;《周易程氏传》中程颐《易》学思想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2 冯荟璇;《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D];河北大学;2011年
3 刘乐恒;《程氏易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699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9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