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庄子》中的最终依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1:32
【摘要】: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传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天人关系”的实质在于为人找寻一个生存上的最终依据。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在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今天,人类对自己生存的意义以及生存的依据却愈发地迷失了。在这样一个时代探讨生存上的最终依据则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立足于《庄子》文本,来看待人的生存问题。主要探讨了在《庄子》文本中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存合理性依据的问题。 首先论述了为什么人的生存需要最终依据,接着就论述了在《庄子》中什么是最终依据。文章通过对《庄子》文本的分析,找出《庄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而这就需要获得一个依据来判断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但是什么样的依据才能担当这一重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但是孰优孰劣呢?这就出现了一个如何树立依据的困境。《庄子》正是通过分析具体存在物的“有待”来论证具体存在物的判断标准都是不充足的。因为具体的标准总是需要其他条件,自身证明不了自身的正当性,因而不是自足的。《庄子》将最终依据赋予了“道”、“天”这些概念。那么《庄子》中树立的标准为什么就具有了最终的合理性呢?通过对《庄子》文本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道”、“天”这些概念是描述世界整体的。世界整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存在物,而是大全,是贯通天地的生化过程,所以世界整体是自足的,可以自己说明自己。正因为可以自己说明自己还可以说明万物,所以才是最终极合理的标准。通过与古希腊哲学中的“是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是者”是解释大全的最高的存在者。而《庄子》中的最终依据不是“是者”,而是贯通万物、构成万物的源发状态,这是比“是者”更为本源的。 但是又一个认识上的困难产生了:如何认识生化过程呢?所以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处理了这个认识上的困境在《庄子》中是如何解决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多次提到不可学,不可知。如果真的不可以被人们所领会,那对于我们的生存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人不可能运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本文通过对《庄子》中的言意之辩来说明所谓的不可知并不是不可以被人所体验。世界整体不可以被当作课题,对世界整体的领会不能像我们平时对一个具体存在物的认知那样去获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才说“道”不可学。《庄子》中是通过“意会”的方式来领会世界整体的。那么这种“意会”是如何可能的呢?通过对“无”的分析,可以看到正是通过“无为”跳出了“物于物”的局限性,人们才可以看见原来已经被人们的“成心”所固定了形式的物原来还具有多种可能性。于是可能性本身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可能性本身正是生化万物的过程本身,即世界整体本身的运行,于是我们得以领会世界整体。 最后,本文也看到了《庄子》文本在找寻人的生存的最终依据上的不足与问题。依据这样领会的判断标准并不足以对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的具体生存问题作出明确的选择判断。世界整体所有的指引环节都系于一个不可被越过的中心——人的生存。所有的天人关系都要归结到人的生存上来。必须从人的生存本身出发来寻找那个生存的出发点——人之为人的依据。《庄子》最后关注于“无”,却忘记了人的生存有其出发点与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何艳娜;;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宏;;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徐卫红;;绝弃“仁义”之后——老、庄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晓峰;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1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1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8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