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伽达默尔实践哲学视角下歌德语言的自然性

发布时间:2020-06-07 12:49
【摘要】:实践哲学是贯穿伽达默尔一生的研究主线,从诠释学的“实践”扩展到人类伦理的“实践”,伽达默尔研究的侧重点虽然发生过转移,但“实践”的实质意味没有发生改变。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的形而上学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完整的本体论图景,语言不是工具或器械,而是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且与世界观的扩展密切相关。这与他重新阐述的“实践”概念相契合,面对科学时代异化了的“实践”观,伽达默尔追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和“实践智慧”(phronesis),呼吁被科学技术迷花了眼的人们放慢脚步,别再一味追逐结果和目的,而是反思一下行为本身,关注一下人性和真正的“善”(good)。 当伽达默尔把他的视线转向文学创作领域时,他发现科学技术的可怕渗透已经将语言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自然性统统抹杀掉了,连同日常的报刊书籍都充斥着大量的标准德语,即差不多标准德语(Beinahe-Deutsch)。那么,歌德这个在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天才”的人因为怀揣着对“自然性”的坚定守护而走进伽达默尔的视野,伽达默尔发现歌德坚守的“自然性”正是能够唤醒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之活力和生气的力量。他发现,在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上,歌德与自己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天才的歌德在二十几岁时创作的作品里就已经将充满自然性的语言挥洒地淋漓尽致,他大胆地反对专制制度和那些被宫廷当作工具的文学作品。歌德对于自然性的呼吁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细致地区分了自然性与艺术性,同时也加强了二者的联系,进而将它们融合为一体,而后阐明真正的艺术性是更高层次的自然性,是超越自然的上升了的第二自然。在伽达默尔看来,歌德的自然性无法和社会性脱离,歌德作品里的方言、不单纯的韵和不一致性都体现出歌德对社会性的诉求,歌德是爱社交的人,歌德的语言是社交的语言,基于这些歌德逐渐走进了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框架。 在本文中,我用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视角看待歌德,将分别从反思、开放性与完整性、对话与共同体这三个维度展开。歌德让作品里的人反思,他把自己对人性的追问都嵌入到叙述流中,这与伽达默尔对反思的情结如出一辙,伽达默尔提醒我们去思考行为的动机和前提,反思人类自身,而不是紧随科技的脚步一刻不停地跑。歌德作品里的断章残片和不单纯的韵都是开放性的象征,作品的开放性才能成就读者那里的完整性,诗性的完整性应该由诠释者来赋予,这又与伽达默尔的开放性不谋而合。歌德热爱社交性的对话,一方面从谈话中获取真正属于大众的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用对谈克服孤立,用对谈成就共同体一致意见的达成,这与伽达默尔本体论的语言观相似,语言是世界观,语言的开放性成就了对谈的可能性,语言的社交作用成就了真正自然生动的社会。歌德的语言正是伽达默尔实践哲学框架里充满社交性的自然的语言。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思路与歌德语言的自然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剑鸣;;俯仰之间(外两篇)[J];创作评谭;2011年04期

2 马琳;;由《歌德谈话录》谈创作[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3 叶隽;;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一九四五-二○○五)——歌德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4 丁时磊;;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和翻译标准[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5 道格拉斯E.米勒;程远;;歌德色彩研究新论:英译本《色彩学》[J];新美术;2011年03期

6 王笑容;;浮士德音乐研究综述[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7 牛文君;;“诠释学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8 叶隽;;救世理想与现世艰难——《普罗米修斯》断片中的“宿命叛逆”现象及其思想史元素[J];德国研究;2011年02期

9 张典;;尼采对歌德的接受与反思[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搜索club[J];人生十六七;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杨;歌德学院举办活动庆祝该院成立20周年[N];文艺报;2008年

2 李霞;恋爱中的歌德[N];文艺报;2010年

3 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文;歌德写到的一段法院史[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安尼(书评人);中国人如何理解歌德?[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胡;米奇尼克获授歌德奖章[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王坤宁 朱侠;“孔子”与“歌德”的对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文楚安;走近歌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记者 陈欣然;外国语大学歌德语言中心揭牌[N];天津教育报;2010年

10 新华社记者 郑汉根;走进歌德的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歌德艺术观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关英菊;从“独白”到“对话”[D];吉林大学;2008年

5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6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9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红;伽达默尔实践哲学视角下歌德语言的自然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4 常春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D];山西大学;2007年

5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6 马秀春;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教育观的重新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李齐;伽达默尔解释学真理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70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