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萨特人学思想与介入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4:37
【摘要】:让-保罗·萨特是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之后,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困苦和绝望的深渊,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信仰、希望、以及法国传统的浪漫主义也如秋天的落叶,被战争风云一扫而空。人们失去了相互间的理解,丧失了正常交往的心理基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唯有真实的自我、个人的行动和偶然的人生成为大家最后的依靠,这是一个“无家可归的”、“被抛弃的”、“破烂不堪的”、“荒谬的”世界。萨特的人学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饱经战火,而又弥漫着灾难、危机和痛苦的特殊时代形成的。 早期的萨特最关注的是人的自由问题,他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回答了人的存在问题,人的行动选择,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建立在一种绝对的个人自由主义上,他的人学思想在引起了广泛影响之外也引发了许多学派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这种极端的道德唯我论显然是偏激的,这样的自由也只能存在于虚幻的戏剧中。萨特晚期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引入了“他人”“责任”等概念,并不断向马克思主义靠拢。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可以补充马克思人学中具体的人的观念。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人学的误解,马克思的人学从人的实践出发不仅研究抽象的人也研究具体的人,不是存在主义补充了马克思的“飞地”,反而是萨特从马克思那里得到了发展“历史人学”必要的养料。 与萨特的人学思想相对应,他的政治态度、文学戏剧也发生了从不介入到介入的改变。早期的萨特以自己孤独的个人对抗着整个社会,这个人不欠社会什么也不要求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社会活动中他采取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和平主义”立场。直到二战爆发,战争的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这样的一个个人再也无处可逃了,他的个人主义的和平主义与反纳粹主义在内心不断的斗争,终于投身到积极的社会活动中去,试图寻找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本文正是试图从萨特的人生经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来源,找出萨特人学思想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同他介入观之间的关系。通过他的人学思想和行动的介入,从两方面展示一个立体的萨特。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阐述了工业革命后理性主义对人的新的统治,社会的飞速发展无法解决人的现实存在问题。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开始关注个人的命运,他的人学思想和介入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我国掀起过三次热潮。 第二部分,阐述萨特人学思想的主要来源。萨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缺少同伴的个人经历为他的人学思想奠定了关注个人,从个体出发的基调。这一思想即使在他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二战的经历从客观上起到了转变的契机作用,促使他考察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思想来源上,他受到了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期的思想家的影响,他也力图对前人的人学观点进行全面辩证的总结吸收,形成了独特的人学思想。 第三部分,阐述了萨特人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人的存在是人学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和一切决定论对人的束缚。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是萨特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筹划自己的本质,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人可以自由选择和行动,他唯一不能的就是不自由。人要通过自由的行动介入到世界中去。他的人学思想无疑是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现代也是对人有指导意义的。 第四部分,阐述了萨特的介入观。作为作者的萨特通过写作的方式介入,他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介入观,认为作家的作品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作为知识分子的萨特从广义上提出了政治的介入观,将文艺理论的观点扩大到政治事件中,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 第五部分,是对萨特人学思想和介入观的评价。萨特的人学思想经历了自由人学向历史人学的转变,这是他对自己观点的不断修正。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一当代无法超越的哲学,他的哲学基调早在儿时的人生经历中就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他最终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人学思想要求人们去介入,在介入个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最初的人学观点。 最后是结语,人类在新的恐怖主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萨特的人学思想是有新的积极意义的。面对荒谬的世界破烂不堪的废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唯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565.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潘志亮;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折射的时代精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伏爱华;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熊振均;他人,就是地狱——萨特的自由观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对人的“存在”的探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陶林;张益宁;;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及其宗教解决[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新;;孤独个体的信仰真理——以克尔凯郭尔为中心[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余亚鹏;论白先勇的同性恋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胡会娟;死亡之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颖;论福尔斯前期小说中的存在主义“自由”主题[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6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6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