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汪中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22:43
【摘要】: 汪中是清代扬州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为生计而四处奔走的一生中,他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学术研究,在声音、训诂、经学、史地、诸子、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当时就获得了“通儒”的评价。作为扬州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汪中的思想正处于乾嘉学术“由专精汇为通学”的关键点上,对扬州学派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针对乾嘉学术的弊病所做出的调适与会通的努力,为乾嘉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在惠栋打出汉学旗帜以后,汉学便逐渐为学者们所认可和接受,并汇聚成席卷天下的乾嘉学风。尽管惠栋提出了由考据、训诂以求“经之义”的治学宗旨,但在实际治学过程中,却表现出泥古、佞汉的倾向。随着乾嘉学风的展开,这一弊病也成长为乾嘉学术的痼疾。早年受到宋学思想影响的戴震,在接受了惠栋治学思想的影响之后,提出了由考据以求义理的治学宗旨,试图匡正乾嘉学术的弊病。尽管有少数学者认可并支持他的义理思想,但是,在其他学者看来,他的这一尝试实际上混淆了汉、宋门户,因而受到汉、宋学者们的普遍抵制。 汪中在戴震初步矫正的基础上,继续对乾嘉学术的弊病进行矫正的努力。由于早年贫困生活的经历,汪中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因而其治学很容易接受顾炎武、杭世骏经世思想的影响,确立“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学术宗旨。这样,他就在经术与经世之间实现了会通,为乾嘉汉学确立了治学的最终目的。在经术研究方面,他在戴震由考据以求义理的思想影响下,又有鉴于戴震义理思想所受到的批评,提出了由考据、训诂以“精研大义”的治学思想。其所谓“精研大义”,不再是从考据出发对理学概念的训诂研究,而是直接以“用世”为目的的理论探求,即以考据、训诂为工具,向经典寻求先王的治国之道。为了获得对先王治国之道的正确认识,他又积极辨明学术源流。在儒学内部,他首先突破了宋明理学所建立的“孔孟”授受统系,发现了新的“孔荀”授受统系,为乾嘉学术找到了与孔子的连接点。而当他的研究视野扩展到诸子学时,便发现了由“史”而“诸子”的先秦学术发展史,认为儒学和其他诸子一样,都来源于“古之史官”。“古之史官”的最根本理论依据在“礼”,因而后代的学术传统也以“礼”为最根本的源头。“古之史官”又依据“礼”“以成国典”,因而“礼”又是经世思想的根本依据。事实上,汪中表现在一些文章中的“用世”思想,正是从“礼”的思想出发的。此后的扬州学者即在汪中的基础上以“礼”来解说经典,并且打出了“以礼代理”的旗帜,希望以“礼”为经世的工具来实现汉学的现实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乾嘉学术从产生开始,就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惠栋首倡汉儒经说,便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跟随,从而形成了吴派经学。而戴震针对惠栋以来学者泥古、佞汉的弊病,尝试将考据与义理进行会通,从而开创了皖派经学。而汪中在戴震学说的影响下,继续对乾嘉学术中存在的弊病进行矫正,以“用世”思想为核心,实现了考据与“精研大义”的会通,并影响到扬州学派中、后期的学者,实际上成为开创扬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使乾嘉学术由专、精向通学转变。 通过汪中思想这一节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幅死气沉沉的画面。我们看到,乾嘉学术作为相对于理学而言的新事物,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尽管存在着泥古、为考据而考据的弊病,但却从不缺少对这些弊病进行矫正的努力和能力。在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以考据、训诂为依据而寻求对“先王之道”的认识和对经世的诉求,一直是视野开阔的乾嘉学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不能因为乾嘉学术中庸俗的学者所体现的弊病,而由此认为乾嘉学术缺乏经世的诉求,那是形而上学的错误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华;清代扬州江雨三瓷刻[J];东南文化;2000年06期

2 周新国;;《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序[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杨本红;“用其经济所长,辅之以学问”──小议清代扬州书院兴盛之由[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3期

4 熊群荣;;清代扬州的饮食风气[J];国学;2007年07期

5 熊群荣;;清代扬州的饮食风气[J];华夏文化;2006年03期

6 杜维明 ,陈振江;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杜维明、陈振江教授对谈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靳举;;阮元和凌廷堪交游考[J];消费导刊;2007年07期

8 刘玉红;;“养瘦马”考源[J];文史杂志;2008年03期

9 ;清代扬州经学家及其著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10 张晶萍;乾嘉学术与“汉学”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鸿森;;陈溿事迹辨正[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尹文;高文凤;;论扬州海盐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修复[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朱宗宙;;“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盐商营造的扬州人文环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4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祖武;谈乾嘉学术文献整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林存阳;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陈祖武;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N];光明日报;2003年

4 冯敏;扬州:打捞逝去的繁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张郁明;文物的聚散[N];扬州日报;2006年

6 韦明铧;扬派盆景需补文化课[N];扬州日报;2006年

7 韦明铧;扬州美女“全息图”[N];扬州日报;2005年

8 金玉;丝竹至今犹绕梁[N];扬州日报;2006年

9 宗苏琴 张历;追踪江淮文明 再现广陵潮涌[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孟瑶;让《四库全书》留在扬州![N];扬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公璞;汪容甫学术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小戈;广陵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林香娥;盛衰之际—乾隆后期士人思想动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绪怀;张澍的姓氏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汉;汪捚与“怪以八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丽丹;诗人阮元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吴昊;《邗江三百吟》与清代扬州娱乐文化[D];扬州大学;2012年

5 武守磊;王懋z延胫煸髄劦闹熳友枷氡冉涎芯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潘妍艳;孙星衍山东幕府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7 冯媛媛;扬州园林的“秀”与“雄”[D];苏州大学;2007年

8 孔锦;大明寺泥塑罗汉造像[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武明军;清代扬州府科举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10 侯冬;阮元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5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5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